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学基础2015-2016广州大学
心理学基础大纲题型名词解释(5*3’=15’)填空题(20*1’=20’)单选题(10*1’=10’)简答题(4*7’=28’)论述题(1*13’+1*14’=27’)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重点】一、人的心理(一)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将个体心理概括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精神活动,是一种变化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人在与世界的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下心理活动变化的顺序性”。心理过程作为心理活动,具体可分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感觉是人脑获取、接受内外部环境中信息的技能系统;*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将感觉到的事物的特征组合起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并依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识别和理解的过程;*记忆:人对事物的感知印象可以被保留在头脑中,并在适当的时候重新显现;*想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组织头脑中储存的事物映像而创造新形象;*思维:客观现实中许多事物、现象引发人的思考,这种指向事物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的思考活动就是思维。(2)情绪活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抱有一定的态度,产生各种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就是情绪。(3)意志活动:心理学把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的组织、调节行为,并按照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二、人的行为(一)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映,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刺激、心理、反应,*心理的作用在于认识刺激,决定反应,调控行为活动的进程。(1)行为是对情境的反应:即由一定的刺激引发的,刺激可来自外部环境(光线、声音、气味、温度、触压、以及他人的语言、动作、表情),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如机体内脏器官活动、神经系统的电流变化以及个体脑中的欲望、思念、观念等);(2)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三种基本形式):A.内在生理性的反应(腺体分泌、内脏器官运动、神经系统电活动等);B.外在躯体性运动(骨骼、肌肉运动,动作、姿态、表情、言语);C.人的语言活动(重要而特有的反应形式)(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不同: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联系: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心理居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并决定着反应的方式及过程,故心理影响、支配和调控着人的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个体总是以自身的行为方式表现或显露自己的心理活动。第二节心理的本质一、心里是脑的机能【重点】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肯定人的心理对脑这个特殊物质的依存性,强调人的心理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和机能。(一)脑是心理的器官1.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或脑的发生而发生,随神经系统或脑的完善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或脑的产物。2.大脑是心理的最重要的器官:心理是以特殊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产物,脑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的器官。(二)心理产生的方式是脑的反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脑或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1.反射与反射的过程: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实现发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开始环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神经活动,然后经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递信息;(2)中间环节: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整合的神经过程;(3)终末环节:从神经中枢出发沿传出神经将信息传到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应答活动。3.反射的种类与信号(1)种类:A.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本能;(固定的神经联系)B.条件发射——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暂时的神经联系)【重点】(2)信号:A.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指出,心理的产生是人脑的反映机能与外界客观现实的反映内容的高度统一,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反映。(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心理内容是对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心理现象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受到个体积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个体心理特点的制约,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因此,人的心理活动是主观的精神活动,而且带有个体特色);(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心理的反生和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其次表现在心里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调控方面:1.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2.人要求认识客观现实的本质与规律;3.能维持与调节目的性的活动。(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重点】(一)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与研究;(二)系统性原则:按照事物间普遍联系和整体性的观点去研究、考察人的心理活动和各种心理现象;(三)发展性原则: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切忌静止、固定地看待各种心理现象;(四)道德性原则:心理学研究应遵守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在保护人的身心不受侵犯与伤害的前提下,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而进行研究。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概念、区别)(一)观察法(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最原始、最基本、应用最广泛,分为运用感官的直接观察和运用仪器的间接观察)(二)调查法(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分为口头调查(即访谈调查)和书面调查)(三)测验法(运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里差异的方法)(四)实验法(在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第五节心理学与教育一、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重点)(一)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教育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此外,学生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顺序性、连续性、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教育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中的这些规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并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体差异的事实,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二)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1.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选择恰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设置恰当的组织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2.其次,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观念、知识、技能,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发展;3.最后,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有效地加以控制或利用,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第一章心理过程【重点】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历程。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通常把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第一节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也称为认识活动,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一、感知(一)感知的概念1.定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它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概念:【重点】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感觉,感觉就是信息向人脑的传递和人脑接收信息的过程。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考虑知觉,可以认为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实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2.作用:A.感知是人认知世界的开端,是一切比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B.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eg:人被蒙眼堵耳套上手套会产生痛苦)3.感知的种类:A.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即肌肉和骨骼、平衡觉、内脏觉);B.知觉的种类:按分析器划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C.观察: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三)感知的规律【重点】(选择题)1.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A.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要产生感觉,刺激必须打到一定的量。这种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成反比;B.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成反比。(2)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A.明适应:从暗的地方到强光的地方,要过一阵子才不眼花;B.暗适应:从明的地方到暗的地方,要过一阵子才看得见东西C.(听觉适应_戴耳机;味觉适应_厨师吃咸的东西,做菜越来越咸;嗅觉适应_‘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触觉适应_“戴着眼镜找眼镜”)(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A.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样一个灰色的长方体,放在白色背景下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下显得亮些)B.继时对比(如吃完苹果吃糖糖更甜,吃完糖吃苹果苹果酸)(4)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官收到刺激而发生的变化的现象,如刀子划玻璃让人听的起鸡皮疙瘩);(5)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色觉引起温度感觉)。2.知觉的特征【重点】(选择题)(1)选择性: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作用:使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部分组成,而我们却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观轮廓);(3)理解性: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并标志出来;(4)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的映像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在视知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二、记忆(一)记忆的概念【重点】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现)。2.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A.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记忆;B.逻辑记忆(意义记忆):以词语、概念、判断、公式、定理等为内容记忆(人储存知识的最主要的形式,人类所特有的);C
本文标题:心理学基础2015-2016广州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