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序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说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流通分:观世音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行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出定后就告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重覆说,表明世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来证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的证明与赞叹。我国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说,「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做。一切如来都欢喜赞叹,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最后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弟子)、天、人和会中的天龙八部,阿修罗等,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且无法形容的安乐和欢喜,此等安乐和欢喜,超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作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报佛恩,宣扬赞叹佛的般若妙法。「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此咒是《心经》里的般若波罗蜜多咒,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又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咒意译过来便是:去呀去,到彼岸去,大家一起到彼岸去,智慧速成就。咒由佛心流出,承佛密意,摄无边功德,唯妙观察智能辨之。因摩诃般若非言语所能明示,需以心印心。依文字般若相,行观照般若用,证实相般若体。-1-另序以前发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浅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特此说明!智慈愧拜佛历二五五三年七月公历二零零九年九月序言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今见净慧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书,心境豁然顿开,受益匪浅,几点感悟供养给诸位。法师讲法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坚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增益。二是指引路径;即引领行人如何走过险地,到达彼岸。对普通人,也有惊警作用。我行学多年,只在文字、经书、名相、理论上打转,未能证悟,任光阴流逝,今日方知悲哀。当下听闻妙法,犹如甘露润心田,震开自心两扇门。真修实证的人讲法,明了真空实相,通达佛理,让人注重修行。当今末法之时,涌现正法宏声,微显我佛真智。众生造作轮转,习气深重。只有依正法精神修行,方能弃转习气,改恶造作为善造作,改轮转生死为倒驾慈航。才不白得人身一回,才不枉听经闻法一次。吾等智劣,自以为是。今日方知:人外有人天外天,知见不同度愚顽。求证自性见真我,家乡报恩在佛前。一石激起千层浪,静坐禅行当下难。六根著触无穷尽,当头棒喝感谢谁。祝有幸读到者,依法早行,速证圣果,共度群迷,同奔莲邦。受菩萨戒弟子:释正修佛历二五五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净慧法师诸位仁者: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佛住世时,没说这部经;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期间才有。当时他走了三天三夜、断粮断水,后有野狼跟踪,在这种情况下体力不支昏倒在地,他最后一念是“我必死无疑”。再次醒来时,却见到一位老者在他身边,而且给他备足了干粮和水。唐玄奘问老者是谁,老者给他说了这部《心经》。当他再想细问时,房子没了,老者也没了,这时在空中,观世音菩萨显像。唐玄奘法师把这部《心经》带到古印度后又传回中国;所以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说。上述内容,是根据一些资料记述而讲。请不要争论,我未作考证,不影响经义内容。一些人对“化身”这个概念理解的不准确,认为“化身”就是“化身”。请问:“化身”是以什么生命状态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界起什么作用?它的实相是怎样的?这在佛经上没有。没有证悟的人判定不准确。谈到化身的同时,就有“法身”和“报身”。这是在佛教里常说的“三身”。都说“佛正法住世”,却无人理解“住世”的真正含义。因为佛说法义,普通人尚未证得;佛的智慧,用满天下人的思维,也思维不了。什么是佛的“法性身”?《华严经》是佛说给法身大士的,这是方便说;准确地说,是化身佛给化身菩萨说法。天龙八部、释梵天王、天众是报身众生;《华严经》不能说是佛给人说法,应该说是佛给众生说法。总的来说,欲界天天王是报身菩萨;进入色界、无色界的天王是化身菩萨。这是我观察证知,若有因果,我自承担,与诸位无关。佛法既深妙又很简单,这种说法在经书中我没见到过。三界众生,就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当中。法性身是“愿力成就”;是一切能量的本源;是一个轮廓、范围,也可以说是世界涵盖的能量总和。这里的一切存在,是毗卢遮那佛的本源功德。这种法性,是一种能量,不是想象的;如这个房子里什么都有,这些都是修证而成就的,是证得来的。没有几大阿僧祇劫的修证,是成就不了的。“报身”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得到享受的也是主人。“报身”是“功德成就”。“报身”一定是在-3-“法性身”之内享受,这个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是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成就才能带动法身成就、化身成就。各位现在都是报身,“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自己的“报身”修不出去,永远也没有化身成就。报身佛是身心极乐的主人,是正定心享受,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整个娑婆世界,包括天王也受之约束。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化身以两种形态存在于世,一是示现不同众生的形体而存在;二是无影无形,以光能的形式存在。前一种好理解——观世音菩萨可以化身为一位出家人来这个世界,大势至菩萨可以化身一位在家人到这个世界。另一种不好理解,有修证功夫的人,或乘愿再来的人不怀疑,因为他们可以观见,或有人可以觉知,还有人听经闻法时感应到身体发暖、清凉、有光等现象。化身以这种生命状态存在时,可以化三十二相,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又没有形像。真佛无相——不是以肉眼见到或肉耳听到作评判标准。这个世界也有证得化身成就的人,乘愿再来。观世音菩萨可以化佛身度众生,可以化三十二相度众生。为什么一些有化身成就的人还要修行呢?十地菩萨只能以十种身度众生,不能以“佛身”化度。区别在于,十地菩萨成就了有限的功德。释迦牟尼佛虽然肉身入涅槃,但佛还在这个世界住世,谁若修有本事,就能觉知佛每时每刻赐给一种能量。当拜释迦牟尼佛舍利时,右绕三匝或七匝,佛就能赐给能量,让人感知到。佛名义上灭度,但实无灭度。前面介绍了“法身”、“化身”和“报身”的关系。声闻、缘觉只是请长假,是名义佛弟子。为什么?这里非常奥妙,声闻在修证过程当中,修证三果罗汉圆满时,没有发菩提心,直接进入到四果罗汉,就在相应的那层天享天福,而没有往生到其它佛国土去。由于这些人不能成就自己的化身、法身,没有往生到其它佛国土去;从实相上讲,声闻,缘觉只能在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国土成就。所以,声闻、缘觉是名义佛弟子,不究竟,没有成就自己的法性身,就没有成就自己的佛国土,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会堕落。只有发菩提心,往生到极乐世界或兜率内院的菩萨才能成就自己的法身和化身。但是,声闻、缘觉是这个世界修行人的皈依处。因为修行必须从小乘学起,菩萨都是声闻、缘觉发菩提心修行而证得的;就像人上学一样,大学必须从小学开始。那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根本原因是要成就法身和化身。吕祖(吕祖是皈依弟子)的书上“僧道一般同”是什么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是“钝根阿罗汉”的境界,道家称色界与无色界天仙的境界。他们定力极高,可是他们与声闻、缘觉一样,要办什么事,必须亲自过去;而菩萨化身过来就可以,报身不用来。这种境界就是“智慧不足”。为什么智慧不足?基础是功德不足,只能成就有限的功德。因为每尊菩萨的成就,都不是在一尊佛国土成就的。诸位应知,一定要成就报身才能成就自己的佛国土。再深一步讲,只有圆满七地菩萨,具足化身成就以上的功德;才能有法身成就。讲《心经》应明确这些义理,有助于理解经义。诸位不用再从理相上探讨这些没有边际的事项,有些是实证得知的。有的人讲法,只是佛怎么说他怎么说,这样的人讲的是“佛话”,没有真修实证,没有他自己证悟的话。还有人用“佛话”去攻击有证悟的人,这样的人是“增上慢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淺釋】“般若”是“智慧”,经名是“心到达智慧的彼岸”之义。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心识到达智慧的彼岸还不算,还要达到无极限的程度”。“波罗蜜多”是“无极限”、“没有边际”。“般若波罗蜜多”是化身菩萨说智慧到达彼岸无极限。为什么菩萨用化身说法?化身菩萨为什么要说这部经?佛教把禅定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一开始就说禅定。不但要进入禅定,而且还要进入深禅次定。什么是“深禅次定”?定境无边际,禅、密、净都有,净土的“念佛三昧”就是身、口、意三休息。人的身体各器官没待着,思维满天下乱窜,能说自己身、口、意三休息吗?处在一种定境状态,只有在定境当中,才能观察人想象不到的实相。必须是深禅次定,才能观察诸佛境界。“般若波罗蜜”——彼岸的智慧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证得,没有禅定功夫,没有这种境界就到达不了彼岸。离开禅定而以因为果说“念佛回家”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有为的。净土宗证得念佛三昧,等于禅定。禅定的境界什么样,“色、声、香、味、触、法”不起作用。佛说“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是人没有进入禅定的境界。否则绝不会用音声、燃香供养等有为的形式,求出三界。不入禅定时,一切皆是有为造作,不解决修行根本,还是五蕴思维在想。一些学佛人,几十年不入道,只研究佛学理论,不依法修行,不能进入禅定境界,只是做表面文章。正如一位法师讲的,“以水济水,水越发越大;以火济火,火越烧越旺,”欲去除妄想而无有出期,都是不明白佛教真相。达摩祖师问他的弟子,“你们从我这得到什么了?”众弟子大多用语言回答,自称如何如何,只有一位弟子不言语只磕头,他才真正得到真传。用音声、言语,道就断了,因为-5-那是虚妄有为的。进入禅定境界,没有语言。没有达到定三昧的境界,很难逃出火宅。有人会问:“我们修净土的还有没有可能成就?”光念佛号不去静坐,成就是以后的事。但现在还是要从当下做起,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身体。我怎么哄着谁修行都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去静坐念佛,今天静坐一个小时,以后就少静坐一个小时,只要静坐了就不会空过,肯定有成就的一天。脑子的念头多啊,念头就是身体五欲的需要。为什么?因为人的身体是法界中物,身体总是有我需要,以法生心,离不开外部的世界,听什么染什么、见什么染什么。这个身体本身就是法,但是这个法是颠倒之法,这是有为的身体,功用、妙用都有。性是本源,住法生心,众生随种种法而著种种法生心。所以,有偈云“这点灵光道上来,只
本文标题:心经-观自在菩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