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建盾构隧道垂直下穿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摘要:以某新建盾构隧道拟近距离垂直下穿苏州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间距时新建隧道垂直下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均随着开挖步的增加而增加;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在3倍新建隧道直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隧道垂直下穿既有隧道的间距应大于0.8倍新建隧道直径,否则,应采用改变施工参数、加固既有隧道周围土体等施工措施,降低既有隧道截面的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的增加值,确保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和新建隧道的顺利掘进。关键词:盾构隧道;隧道间距;衬砌;应力;弯矩;轴力;土层位移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新建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情况不断增多。既有运营隧道施工时已经对周围土体产生了扰动,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将对土体产生二次扰动,加剧土体的变形和沉降,若防护措施不利,将导致既有运营隧道出现衬砌破坏或者变形过大,影响既有地铁运营的安全。因此,研究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运营隧道造成的影响,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保障既有运营隧道的安全,成为新建隧道施工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关于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显著成果[1-2],而对于新建隧道邻近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则是近年来研究的主要课题[3-8]。但是,关于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研究大多是从位移沉降角度[9]进行分析,对隧道衬砌内力研究涉及较少。因此,本文以某新建地铁隧道拟垂直下穿苏州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新建隧道拱顶距既有隧道拱底不同间距时既有隧道衬砌内力及土层位移的变化规律。1工程背景苏州地铁1号线金枫路站—汾湖路站区间隧道为既有隧道,区间右线DK1+631.000处地层剖面状况及既有隧道与新建隧道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既有隧道为正在运营的隧道,顶端上覆土层厚度为11m。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的尺寸均为:直径6.2m、内径5.5m、管片厚度0.35m、每环管片宽度1.2m、注浆层厚度0.11m。区间地下水位较深,位于⑥黏土层层底,故不考虑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2有限元数值模拟2.1模型的建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该工程建立有限元模型。为消除边界效应的影响,模型沿既有隧道轴向(即x向)取45m、竖向(即y向)取36m、沿新建隧道轴向(即z向)取48m。所有边界条件均为位移边界条件,其中模型四周及底面采用垂直约束,上表面为自由边界。土层、隧道采用SOLID45六面体8节点单元进行模拟,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2.2数值模拟参数的确定根据图1所示的地质剖面,结合地质勘探报告,将土层概化为4层,各层基本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鉴于盾构施工的特点,将盾尾空隙的大小、注浆填充程度、衬砌外侧土体受扰动的范围等一些与施工关系密切但又不易量化的变量,概化为均质、等厚、弹塑性的替代层,使之与考虑盾尾空隙、注浆填充程度、土体自然填充、衬砌外侧土体受扰动程度等多种施工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程度等效[10]。并根据修正惯用法理论对隧道衬砌刚度进行折减,取刚度折减系数λ=0.8,隧道衬砌结构混凝土等级为C50,基本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隧道施工注浆压力为150kPa,掌子面顶推力为300kPa,地面为市政交通道路,选择汽超-20荷载为20kPa。隧道衬砌按各向同性弹性材料考虑,土体和等代层本构采用Druck-Prager准则。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2.3计算工况及开挖过程模拟两隧道间距取新建隧道拱顶与既有隧道拱底间的距离。两隧道轴线间距取两隧道垂直交叉处两轴心线间的距离。计算工况取5种,分别对应两隧道间距取新建隧道直径(R=6.2m)的0.3,0.5,0.8,1.0和1.2倍,详见表3。新建隧道模型两端边界各选取18和6m为一开挖步,中间垂直交叉部分以1.2m为一开挖进步,共有16开挖步。新建隧道各开挖步与既有隧道中心线的水平距离见表4。用生/死单元模拟新建隧道衬砌激活与核心土杀死的过程。考虑到既有隧道施工完成时间比较早,受扰动的土体在新建隧道开挖前已经完成了主固结沉降,故将既有隧道的沉降视为零。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2.4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由于在两隧道垂直交叉处的既有隧道截面上的地表沉降和应力达到最大,故选取x方向为应力方向,选取两隧道垂直交叉处的既有隧道截面为研究截面,这样可以消除边界效应的影响。由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可知,环形截面最大压应力发生在衬砌拱顶处,环形截面最大拉应力发生在衬砌拱底处;最大正弯矩发生在衬砌两侧拱腰处,最大负弯矩发生在衬砌拱底和拱顶处;衬砌最大轴力发生在隧道拱顶和拱底处。不同工况时既有隧道截面最大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与新建隧道开挖步的关系如图3—图6所示。其中:弯矩以衬砌外表面受压为正,受拉为负;轴力以衬砌环面受拉为负,受压为正;既有隧道正上方地表土层和既有隧道拱底土层作为土层沉降的研究对象。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由图3—图6可以得出如下认识。(1)在开挖步0—1及开挖步15—16时,开挖面距既有隧道中心线的水平距离较远,应力、弯矩和轴力增加幅度均很小。因此,结合表4可知,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范围是距既有隧道中心线水平距离±18.0m,也即3倍新建隧道直径范围之内。(2)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均随着开挖步的增加而增加;工况1和2中的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增幅均较大,主要原因是两隧道的间距较小;1—3和13—15开挖步时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增幅均较大,4—12开挖步时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增幅均较平稳,主要原因是开挖步长的长短(6和1.2m);0—1和15—16开挖步时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增幅均较小,主要原因是虽然开挖步较长(6m),但开挖面距既有隧道中心线的水平距离较远。(3)与新建隧道未开挖之前的应力相比,5种工况的最大压应力增加值分别为2.77,1.81,1.28,1.20和1.00MPa,最大拉应力增加值分别为2.93,1.89,1.37,1.35和1.29MPa。(4)与新建隧道未开挖之前的最大正弯矩37.50kN·m、最大负弯矩-29.20kN·m相比,5种工况的最大正弯矩增加值分别为69.81,45.31,32.45,29.63和28.04kN·m,最大负弯矩增加值分别为-64.15,-39.65,-26.78,-23.97和-22.37kN·m。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5)拱底处轴力由开始受压逐渐转为受拉,主要原因是随着新建隧道的开挖,既有隧道拱底处土层产生的沉降越来越大,使得衬砌在失去土层支撑的作用下有下沉的趋势,同时衬砌环间螺栓对它有反向约束的作用,使得拱底处轴力开始受拉。(6)与新建隧道未开挖之前既有隧道x向最大正轴力92.4kN相比,5种工况的拱顶处最终轴力增加值分别为815.1,613.5,518.0,480.8和466.1kN·m,拱底处最终轴力增加值为-946.4,-729.1,-628.7,-623.6和-611.1kN·m。(7)5种工况地表土层最终沉降值分别为-15.0,-10.2,-7.2,-6.5和-6.1mm,隧道拱底土层最终沉降值分别为-24.0,-19.2,-16.2,-15.5和-15.1mm。(8)由工况1至工况5的应力、弯矩、轴力及位移增幅值比较可知,两隧道间距小于0.8倍新建隧道直径时,其内力和位移的增幅较大,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较大;两隧道间距大于0.8倍新建隧道直径时,其内力及位移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两隧道间距大于0.8倍新建隧道直径,从而确保既有隧道的安全及新建隧道的顺利掘进。3结论(1)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范围是距既有隧道中心线水平距离±18.0m,也即3倍新建隧道直径范围之内。(2)工况1、工况2的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均较大,对既有隧道造成的损害就较大,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隧道垂直穿越既有隧道的间距应大于0.8倍新建隧道直径。(3)既有隧道的沉降值决定着其内力的变化程度,而弯矩和轴力是衬砌设计的主要力学参数,因此,在新建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时,应采用改变施工参数、加固既有隧道周围土体等施工措施,降低既有隧道截面的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的增加值,确保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和新建隧道的顺利掘进。
本文标题:新建盾构隧道垂直下穿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