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子课题《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试验区: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课题组:乌苏市教育局教研室“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组执笔人:新疆乌苏市教育局教研室徐志红联系电话:13519951655联系邮箱xzhxjws@163.com一、研究概况(一)子课题名称2007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课题研究全面展开,我市教育局在自治区教科所的指导下成立德育课题试验区,组织九所中小学校加入了此课题的研究,其中乌苏市一中:遵纪守法教育乌苏市四中:遵纪守法教育乌苏市五中:当前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四棵树镇中心学校:家庭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沟通结合研究西大沟镇中学:中学生的公民养成教育研究西大沟镇中心小学: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乌苏市第三小学:养成教育的研究乌苏市第四小学:“绿色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的研究”乌苏市第五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的研究经过深入讨论,我们决定将“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作为我区参与课题研究的子课题。(二)研究背景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整体构建特色德育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我们对在校师生就学校德育管理的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出学校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某些薄弱问题。1、从德育体系上看。德育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相对稳定的体系。德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随意性强,盲目重复的工作较多,在目标、内容层次上小学与中学教育连续性脱节。2、从德育的方式上看。以管理代教育,教师笼统的灌输和乏味的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差异。3、从德育的内容上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总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正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三)、实验的目的及预期目标试验目的:1、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全新的校本德育体系,树立德育的整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2通过课题研究,整体构建优化的大德育观,融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与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区情、校情的德育机制、德育模式。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观,有利于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发展。预期目标:“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重在构建校本德育体系,重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模式,重在方法、途径的探索与创新。本课题要在实验中不断探索、论证,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力求达到如下效果:1、构建以《德育》、《和谐成长》系列实验读本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2、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大教育要素,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3、使实验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科研治校,以科研为先导,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办学思想。4、使学校班主任工作从经验型转向到理论型,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5、培养锻炼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四)试验对象我区从2007年8月课题申报立项以来,经历了三年的课题研究历程,至2010年,参加子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由最初试验学校的一个年级已经扩大到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实验学校课题名称教师人数参加年级实验班级学生人数乌苏市一中遵纪守法教育14人高一14个班1300人乌苏市四中遵纪守法教育53人七、八、九44个班2600人乌苏市五中当前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50人高一、二、三36个班2000人四棵树镇中心学校家庭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沟通结合研究21人三、四、五、六、七、八12个班447人西大沟镇中学中学生的公民养成教育研究3七3个班154人西大沟镇中心小学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6人一、二、三、四、五、六12个班720人乌苏市第三小学养成教育的研究44人一、二、三、四、五、六22个班1210人乌苏市第四小学“绿色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的研究”80人一、二、三、四、五、六36个班2095人乌苏市第五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的研究23人一、二、三、四、五、六23个班1167人乌苏市教育局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294人小学、初中、高中202个班11693人(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6月——2007年9月1、课题实验的申报立项。2、制定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的组织机构3、组织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4、对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5、召开开题会议。第二阶段、全面启动、达成共识阶段2007.10——2009.11、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手册,形成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认识。2、组织教师、家长、社区领导的理论培训会。3、开展各种主题活动。4、开展课题研究,积累资料,统计数据,形成阶段成果。具体措施:每学期组织课题研讨交流活动一次,不定期举行现场经验交流活动;每学期实验学校制定课题计划与总结,每学年实验教师撰写论文、随笔、实验报告、活动课案例、录像课、校本教材,初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深入研究、创建特色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月)1、深入研究,结合本校实际,依据研究目标对实验者进行各种相关培训及教育活动。2、建立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个案,选取典型代表,进行全程观察。3、收集实验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课题实验进行及时调整,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修正方案。4、在形成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经验交流会;结合时代特征及学校实际,开展主题活动展示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形成具有特色、品味的校园文化。第四阶段: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2010.2-2010.10)1、各实验学校分析现状,汇集资料,整理各类研究成果。2、市课题组汇编结题报告和各类研究成果,形成《〈新形势下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实验报告汇编》、《〈新形势下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论文集》、《〈新形势下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活动课案例》、以及各中小学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等实验成果。3、撰写结题报告,接受评估检查。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以国家的法律、党的决议、有关教育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的理论为依据。(一)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义务教育法》。1、《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2、《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二)、党的决议和意见的依据。1、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在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以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决定突出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问题,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整体构建特色德育指明了方向。(三)、德育大纲的依据。德育大纲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和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依据。但是,本课题研究要依据的是大纲的基本精神,而不是拘泥于他们的具体内容。这是因为大纲是八五规划及其以前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它们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超前性,所以不仅要依据现行德育大纲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四)、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和系统论理论。1、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概括,是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现代教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德育课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新三中心”,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学生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2、人的社会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十分重要的,是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的。根据党和国家对新一代青少年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勇于进取、思想向上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政治合格的人。3、关于唯物辨证法的系统论理论。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有三个:其一是整体性原则;其二是有序性原则;其三是动态性原则。根据德育系统论的理论,学校德育也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性原则看,学校德育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子要素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中学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从动态性原则来看,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渐形成的。总之,我们必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德育的总体目标要统一制定,一以贯之,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各教育
本文标题: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