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三第1章到第四章生物
考点1、稳态的生理意义(一)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二)内环境(B)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中各种液体的关系如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几种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3)理化性质: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溶液浓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PH: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HCO3-、HPO42有关。体温:人体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4)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稳态的调节机制(B)1、稳态的概念:机体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调节机制(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四)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B)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2、举例:(1)适宜的温度和PH等是保证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2)血糖含量和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3)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考点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人体稳态的维持是通过调节实现的,主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另外还需要免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最为主要。考点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A)(一)体温调节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共同调节。2、调节过程: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二)水盐调节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调节。考点4、血糖调节(B)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浓度0.8-1.2g/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够: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①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4、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考点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B)考点6、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免疫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A)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等。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T淋巴细胞(T细胞)。2、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1)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2)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原抗: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或病原体等)1、体液免疫: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区别地位主辅结构基础(物质基础)反射弧主要是激素调节方式反射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准确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较长联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两个调节相互影响。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2、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联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可独自发挥作用,又可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考点7、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一)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A)1、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2、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3、病毒存在部位: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二)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1、发病机理:HIV是一种病毒(遗传物质是RNA)。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患者免疫系统瘫痪。(三)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1、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A)1、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突起轴突---轴突(神经)末梢---突触小体2、神经元的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二)反射和反射弧(B)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如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如内分泌腺,故体液调节常做神经调节的效应环节)。★注意:若刺激在传出神经上,效应器同样有效应,但不属于发射活动。★注意:反射弧上感受器与效应器位置判断看兴奋传导方向(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考点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传导过程:神经元(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注意: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兴奋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3、传导形式: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4、传导特点:向两侧双向传导。(二)突触的结构特点(A)1、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类型:轴突—细胞体轴突—树突(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B)1、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胞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2、在突触上传导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考试时不要简写)★注意:突触前膜上信号变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上为化学信号→电信号3.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单向传递4.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考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一)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A)人脑是由大脑皮层、小脑、脑干,下丘脑等组成。1、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产生语言,记忆,思维,感觉。2、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注意:醉酒之人呼吸急促(脑干),走路不稳(小脑),语无伦次(大脑皮层)(二)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1、位置(如图,不需识记)2、功能W区:此区受损,不能写字S区: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V区: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考点4、动物(人体)激素的调节(A)(一)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释放性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性腺性激素(脂质中的固醇)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生殖细胞的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B细胞胰岛素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负反馈):(二)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无选择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有选择作用)。★注意:激素不作能源物质,不起催化作用,只为信息分子)(三)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激素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范较长2、联系(1)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考点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一)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即可)1、注射促性腺激素提高雌鱼排卵率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B)(一)达尔文的实验:1、实验材料:胚芽鞘2、实验过程3、实验分析(1)实验②与①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与生长有关。(2)实验③、④与①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具有感光作用。(3)达尔文推测: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二)温特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尖端以下某些部位的生长。因此被命名为生长素(简称IAA)(三)荷兰的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这种化合物,经过鉴定,知道这种化合物是吲哚乙酸。【实验小结】(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3)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四)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五)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看“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若无,则不生长;若有①均匀分布——直立生长,②不均匀分布——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考点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A)(一)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二)分布特点: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三)运输1、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这种运输称为极性运输。2、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考点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一)作用特点: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二)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曲线
本文标题:必修三第1章到第四章生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1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