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怀远县水稻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
怀远县水稻主要病虫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我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由于我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制度复杂,病虫发生种类多,发生情况复杂。长期以来对我县水稻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是两虫两病,即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纹枯病,常年为害损失大,其它病虫(稻象甲、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多为局部发生。随着我县近年水稻旱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病虫发生出现了较大变化,现阶段我县水稻病虫主要为水稻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象甲、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呈下降趋势,基本不造成危害,而以前的一些次要病虫如稻象甲、稻叶瘟等则呈上升发展趋势,危害逐年加重。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卷叶虫,为一种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主要为害水稻,也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以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成管状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产量损失严重。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在我县的初始虫源主要为南方的迁入性虫源,常年发生3代。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一粒至数粒。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晒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2、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3、药剂防治:在成虫高峰后7-9天或稻叶刚出现被啃食的白点时施药,每天检查虫情,掌握在盛孵期幼虫耐药性最弱时,即幼虫集中于心叶基部取食时用药,此时能把大部分幼虫杀死,效果最好,若是迟喷药,幼虫已经卷进叶筒里面,施药效果极不理想。防治指标为分孽期每百丛幼虫100头或孕、抽穗期每百丛50头时即可用药防治。亩用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50毫升或2%阿维菌素乳油150毫升或Bt乳剂150克或40%丙锈磷100毫升等。在傍晚及早晨露水未干时施药效果较好,阴天和细雨天全天亦可用药,施药期间田间应保持浅水3-6厘米,保持3-4天。二、稻飞虱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一种具有长距离迁飞特性、爆发危害的害虫。其食性单一,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吸食汁液,严重时下部茎秆变黑,全株枯死,全田枯死似火烧状,颗粒无收。我县飞虱前期主要为迁入性虫源,前期为害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当出现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时会导致褐飞虱大发生。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多聚集于稻株基部吸取汁液,阻碍水稻的生长,为害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水稻孕穗期受害后往往不能出穗或成包颈的空粒穗;抽穗后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下降,造成严重的减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晒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飞虱滋生繁殖的生态条件。2、生物防治:飞虱各虫态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防治指标为水稻分蘖期百丛虫口达1000头、穗期百丛虫口达1500头时即喷药防治。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48%毒死蜱乳油100毫升、80%敌敌畏乳油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三、稻象甲稻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俗称象鼻虫、壳壳虫,近年来我县有扩大为害范围的趋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除为害水稻外,还食害瓜类、甘蓝、番茄、玉米、油菜、麦类等。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危害稻叶,用口器插入稻茎,咬食未抽出的心叶,因未抽出的心叶卷成筒状,故被害后,抽出的叶轻者成横排小孔,重者则全部断尾,状如被牛吃过一样,严重影响秧苗生长。幼虫整个时期在土中生活,危害稻根,把根咬断,使禾苗生长不良,严重时(如每蔸有虫50头以上)则会使秧苗变黄枯死,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必须加强防治。发生特点: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田边杂草和稻桩附近土中越冬。每年5-6月间成虫开始活动,进入秧田为害并产卵繁殖,孵出的幼虫为害早稻稻根。以幼虫、成虫及少量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游水并趋食甜物,白天静伏于稻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产卵时在稻茎离水面约3厘米处咬孔,在孔内产卵数粒至20多粒。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群集为害水稻幼嫩须根。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冬春结合积肥把稻田周围杂草清除;春耕耙田时,幼、成虫都浮在水面,把浮渣和虫子捞起深埋。2、利用成虫喜食甜物的习性,将玉米芯、南瓜或红薯切成小片穿在小竹竿上插入田中,诱饵离水面2-3厘米,亩插75根左右,一般晚上插,清晨收集后杀死诱集的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点灯诱杀。3、药剂防治:3.1、杀成虫:亩用48%乐斯本乳油7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2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亦可采用有机磷加菊酯类农药喷雾,对成虫杀灭效果很好。以傍晚时用药效果较好。3.2、杀幼虫:大田出现幼虫为害时,亩施呋喃丹3公斤进行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四、稻蓟马稻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主要为害水稻,尤以水稻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并能危害小麦、玉米、高粱、甘蔗、葱和烟草等作物,而游草、稗草、看麦娘是它的重要中间寄主。成虫及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水稻叶面成微细黄白色伤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抽穗扬花期集中为害嫩穗,造成秕谷。发生特点: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田间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游草或其他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稻蓟马是典型的水稻早期害虫,具有趋嫩绿、隐蔽的特性。水稻的生育前期,即秧苗期及本田分蘖期的虫口密度最高,受害最重。尤其3叶期至7叶期是稻蓟马为害水稻的盛期。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密度显著下降。具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秧苗6叶期后则产卵少。本田的分蘖期比圆秆期的虫口大几倍。成、若虫都怕光,多藏匿于水稻心叶或卷叶内吸食。为害穗部的蓟马,因食害颖壳内壁或子房,影响结实,造成颖壳变褐或成秕谷。夏秋两季,在早、晚稻后期稻秆落黄、稻叶组织粗老之际,大部分害虫急忙转移到田边幼嫩的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秋后以成虫、卵、若虫等各个虫态在再生稻、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无明显的滞育现象。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叶尖受害初卷期,亩用48%毒死蜱乳油、25%吡蚜酮25克兑水40公斤喷雾。五、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稻瘟病在我县发生主要以叶瘟及穗颈瘟为主。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带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24-28℃)、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糯稻比籼稻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当地病菌小种变异与更替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泥温低、有毒物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良种,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2、减少菌源,实行种子消毒。用强氯精、三环唑或稻瘟灵浸种消毒,减少初侵染源。3、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控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4、及时喷药控病。防治稻瘟病应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出现急性型病斑,应开始防治。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未来气象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穗颈瘟防治应抓住破口抽穗关键时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用药防治。亩用药剂75%三环可湿性粉30克、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一定要注意保证喷药细致周到。六、纹枯病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重者可达50%以上。症状:叶鞘、叶片的病斑椭圆形或连片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时病斑呈墨绿色、湿润状,干燥时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最终导致叶鞘及叶片枯死。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主要侵染源。其次以菌丝体和菌核在感病稻杆、杂草和其它寄主作物上越冬,成为次要的初侵染源。再次侵染源主要是田间病株,病菌借菌丝攀缠接触传染或借菌核水流传播。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受菌核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植株生育状态以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田遗落菌核多,高温多湿,插植过密,偏施氮肥,长期深灌或疏于晒田的稻田皆有利本病发生。此外,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抛秧田虽然前期发病轻,但中后期病情激增。防治方法:防治水稻纹枯病应在农业防治基础上抓紧药剂防治。1、科学管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严格水分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2、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骨硬,叶色退淡不过黄;后期不贪青,收获时青枝蜡杆。3、及时喷药防治。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即分蘖-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施药指标,掌握在稻蔸发病率20%-30%时,施药防治,重点保护稻株上部三片功能叶。主要药剂: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毫
本文标题:怀远县水稻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2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