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读书思考摘记本草纲目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根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2、梁启超:心明便是天理。3、《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6、《论语》:“温故而知新,乃可以为师。”7、《大学》:“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8、孔子《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愚者见之为之愚,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9、“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刘力红10、《本草纲目》:“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由此可及老年人的骨质增生病,可用白术煎汤外洗。11、曾国藩:“究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谓耐也。”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3、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14、阴阳主导问题:第一: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第二:阴阳之间阳为主导,阳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15、《素问》:“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16、一年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变化,其实就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变化。刘力红17、冬月如何养藏,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慎起居。冬三月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二:调情志。冬三月情志应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其三:适寒温。冬三月要“去寒就温”。其四:节动静。冬三月应“无邪皮肤,使气丞夺”。18、生命不可由合成产生。只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过程不可倒过来。19、《素问》: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20、《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21、《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有升降出入,当然就有生长收藏。2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23、《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而热者求取阴,热之而寒者求取阳”改为“诸治阳而不愈者,当求之于阴;诸治阴而不愈者,当求之于阳。”24、临床见到许多太阳、阳明病变,从本经去治,效果不理想,这时如调一调枢(指少阳),问题往往迎刃而解。25、阳明热与厥阴热区别:阳明是外热,厥阴是内热,阳明是气热,厥阴是血热。26、医戒一则:“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27、徐灵胎曰:做医生只有两条路,要么做苍生大医,要么做含灵巨贼。28、岐伯引述《大要》一段话:“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29、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0、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刘力红31、“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32、“成也萧何败萧何”;“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33、《易.系辞》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34、《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5、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36、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37、树欲静而风不止,阴血欲静而阳动之。38、《内经》云:脉以候阴阳。给脉下个定义:阳加于阴谓之脉。39、四时脉就是春夏秋冬相应脉,春弦、夏洪(如在冬天出现洪脉要注意了,非其时而出现其脉,到夏天就危险了。)、秋毛、冬石。课件脉象完全跟着阳气走,阳气出来就浮起来,阳气入里它就沉下去。40、脉浮病在三阳,脉沉病在三阴;除此之外还要分清脉有力还是无力,有力是阳明病,用清泻手法,无力是虚,就是劳,必用甘温之剂,如黄芪建中汤或归芪建中汤。41、《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3、任何事物发展都由气到形过程,气阶段不易显现,不易发觉,到形阶段就不难识别。44、“诸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皆属太阳。”病机条文一共讲了三个脉证,一为脉浮,一为头项强痛,一为恶寒,此三脉证是鉴别太阳病关键所在,三者有其一或有其二,就应该考虑到太阳可能性。45、脉浮是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出表抗邪,脉便随阳外浮,由此可知邪之所在,即为阳之所在,而阳之所在即为病之所在。故脉在何处病在何处。脉变化最能反映太阳少阴变化,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46、《老子.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7、“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故见恶寒即应考虑从表治之,从太阳治之。48、如喜冷饮病多在阳明,如喜热饮病多在少阴。49、太阳病可能会有兼杂,如病人恶寒,脉不浮反沉,说明不全在太阳,还有三阴成分,后世将麻黄附子细辛汤所治证称太少两感证。50、《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两阳相合为阳明。51、春夏多湿,秋冬少湿因为在阳气散发蒸动程度上有区别,春夏阳气蒸蒸日上,连带湿就多,秋冬阳气由发散转为聚合,聚合了就无以蒸腾。“阳气散发则为湿为热,阳气聚合则燥生矣。”52、湿性本热,燥性本凉,是从根本角度讲。苦以燥湿,辛以润燥,辛苦之性《内经》已做了很明确定论,即辛开苦降,“开者开发阳气,降者降敛阳气。”53、“燥淫(淫指太过)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辛甘”这时改用辛温苦温方法润燥,用吴茱萸汤。54、“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55、《素问.四气通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56、五行表述是阴阳不同状态,而五行每一行在不同时区内又有旺、相、休、囚、绝不同变化过程。57、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草)58、突发宫外孕破裂出血,即购藏红花10g水煎服(藏红花治内出血,诚天下第一药也)。随后诊脉,处方:白芍180g,淫羊藿30g,枳实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三日后出血止,腹腔原有出血大部分吸收。59、孔子在《里仁》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学中医要好好参照,意思是不要担心将来,传统中医有没位置,有没地位,而该操心中医靠什么来立,传统靠什么来立。60、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61、孔子强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老子曰:“知足不辱,知足常乐。”62、《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63、少阳病两脉:《伤寒论》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6条:“本太阳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64、《本经》具推陈出新用药有三味:柴胡、大黄、硝石。柴胡善清东道,是升发道上障碍;大黄善扫西道,是降泄道上障碍;东西道均障碍,柴胡大黄一齐用,如大柴胡汤。65、《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所以卑是坤,卑是地,卑是土。66、《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67、《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怎么制亢,关键在于承,这就落实到脾土上。68、王冰注释“湿”: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湿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69、《素问.五行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70、《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71、云雨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72、孔子叹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73、孔子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也,三才之道也。”74、《素问.气交变大论》亦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75、《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76、《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益服四逆辈。”唯独太阴病下利不伴随口渴,对太阴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77、清末名医郑钦安:“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78、《伤寒论》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79、广西中医学院院长王乃平:“离开中医这个前提去搞现代化,其结果将是现代化程度越高,中医死得越快。”80、《伤寒论》脾约:“胃热肠燥津伤而致便秘。”脾约表现是肠中燥,便硬结,脾约等于是把湿约束起来,脾湿一约,胃燥自然就显现,故肠燥便秘;小便数大便硬,汗出过多致大便硬,均为太阳阳明。81、太阳病治法主要是发汗、利小便、吐法,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都是开放方法,这与太阳主开特性非常相应。82、阳明病治法历来以清、下二法概之,清代表白虎方,栀子豉汤法,猪苓汤法,下法以三承气汤为代表。83、“通”字法其实就是六腑正治法,因六腑以通为用,只有恢复六腑通用,其传化物而不藏功能方得以实现。84、《素问》说“月空勿泻,月满勿补。”85、《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86、《中庸.第八章》中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执其两端而用中,这便是中庸境界,这便是成就王道境界。中庸是讲王道,而非臣将之道。87、《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88、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太阴脾不升则坤阴不升,乾阳不降,坤阴不升而致否者,宜此诸泻心汤。89、胸热如燎者,乃阳不得降也,脚冷如冰者乃阴不得升也。90、阳气亏损自然会藏寒,藏寒就会导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发生。这是必须温养阳气,用理中汤一类。91、《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胆者,中正之官;膻中者,臣使之官,脾胃者,仓禀之官;大肠者,传道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肾者,作强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92、《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臣杀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93、《伤寒论》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即晚九点至凌晨三点。94、《伤寒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95、巳午未(四五六月)阳气趋表,里易虚冷,故易生藏寒,易生太阴病。
本文标题:思考中医读书摘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4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