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与急性心肌缺血相符的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其中,STEMI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完全性阻塞所致,而NSTEMI/UA则是由于罪犯血管的严重但非完全性阻塞导致,NSEMI/UA的病理形成机制和临床表现类似,所区别是心肌缺血的程度不同,NSTEMI所导致的心肌缺血情况较重,血液中可检测到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即肌钙蛋白T(troponinTTnT)、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或肌酸磷酸激酶-MB(MBisoenzymeofcreatinephosphokinase,CK-MB)。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其临床意义在于将冠心病的所有的急性临床类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治疗的重点是尽快恢复和改善罪犯血管的有效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和濒死的心肌,同时对ACS的始动因素-不稳定斑块进行干预,使其趋于稳定甚至消退,这是近代冠心病治疗对策的重大进展,其意义已为大量严密科学设计的随机临床试验(randomclinicaltrials,RCT)所证实。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ACS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如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抗栓治疗策略:近20余年来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资料表明,这种按照心电图上是否出现持续ST的抬高将ACS分为STEMI和NSTEMI/UA分类方法,简便迅速,且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以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为主的紧急冠状血运重建术是STEMI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STEMI和NSTEMI/UA,首要的处理是进行危险度分层,然后选择相应强度的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然后根据病人的基础情况和治疗反应再次进行危险度分层,高危患者可进一步选择以PCI或CABG为主要手段的冠状血运重建术。ACS中的UA包括以前一系列老的心绞痛称谓,如梗死前心绞痛(preinfarctionangina),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acutecoronaryinsufficiency),中间冠状动脉综合征(intermediatecoronarysyndrome),ACC/AHA定义UA应至少具有如下一条临床特点:1、静息时发生的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20分种以上不能缓解。2、新发生的心绞痛,程度达加拿大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脏学会心绞痛分级至少III级。3、最近加重的心绞痛,程度至少增加I级,达加拿大心脏学会心绞痛分级至少III级。在临床上,根据UA的严重程度、临床环境和对治疗反应的不同,还常常使用Braunwald关于UA的分类,具体标准另见《UA和NSTEMI》一章。近年来,随着更为敏感和特异的的心肌标志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TnI、TnT和CK-MB亚类)以及它们在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方面的特殊价值,对于无ST段抬高的ACS,ACC/AHA规定只要血液中检测到肌钙蛋白即诊断为NSTEMI。Q波心梗(QwMI)和非Q波心梗(NQMI)为回顾性诊断,大多数STEMI演变为QwMI,少数演变为NQMI。多数NSTEMI不会演变为QwMI而表现为NQMI,少数NSTEMI可演变为QwMI。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未包括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sangina),常表现为一过性的胸痛和ST段抬高,但很少发生MI。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类: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虽然两者病生理过程相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着较大区别。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2002年ACC/AHA推出了新的UA/NSTEMI治疗指南其中关于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建议如下:I类1.应当迅速开始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LevelofEvidence:A)2.阿司匹林过敏或胃肠道疾患不能耐受的患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LevelofEvidence:A)3.在不准备做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入院时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外,还应尽可能使用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为1(LevelofEvidence:A)-9个月(LevelofEvidence:B)4.在准备做介入的住院患者,应当使用使用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LevelofEvidence:A),如果没有出血的高危因素,则可使用9个月(LevelofEvidence:B)5.在准备做择期CABG并且正在使用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当停药5-7天(LevelofEvidence:B)6.除了使用阿司匹林或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外,还应当使用静脉普通肝素或皮下LMWH抗凝(LevelofEvidence:A)7.对于准备行心导管检查和PCI的患者,除使用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外,还应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LevelofEvidence:A)有关ACS分类的趋势,将综合参考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宏观方面,指来自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二是微观方面,主要是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判,将充分考虑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如IVUS、冠脉内窥镜和电子束CT等)和心脏标志物。二者的结合点是如何能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同时有较高的预后评判价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病理和病理生理:动脉粥样硬化在本质上是动脉血管壁对一系列危险因素所致损害的慢性炎症反应过程,这一观点已普遍为人们接受,AMI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溃所引发的继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所致,容易破溃的斑块处常常有大量的炎性细胞聚集,因此,AMI可以认为是这一慢性炎症过程的急性加剧,导致AMI发生的事件加重了动脉的炎症过程和/或对已经被炎症软化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了机械力量,从而导致了斑块的破裂,斑块破裂后,暴露内膜下胶原组织,连同斑块中的脂质、纤维碎片等物质,可以招致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而形成血栓,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常伴有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PGI2、t-PA、EDRF分泌的减少,这些变化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激活和血栓形成,同时在炎性因子刺激下,容易引起病变血管的收缩和痉挛,总之,血栓的形成阻塞管腔连同血管固定(硬化斑块)和/或动力性(痉挛收缩)的狭窄,导致冠脉血流的显著减少或中断,打破了氧的供需平衡,如果这一过程严重而持续,即可导致相应的心肌死亡。加剧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因素有:特异或非特异性的感染,如肺炎支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剧烈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常常是AMI的诱因,这些应激情况可过分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释放到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引起心肌收缩增强、心肌耗氧增加,交感刺激亦可引起对血管的切应力的增加和血压升高,同时儿茶酚胺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这无ST段抬高ST抬高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梗无Q波的心梗有Q波的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TnT(TnI)不升高TnT(TnI)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些情形作用于易感的硬化斑块,可导致其破裂和诱发血栓形成。同样,手术、肺栓塞、中风、低氧、低血糖、过敏反应、黄蜂叮螫、失血易诱发AMI可能部分也与交感神经的激活引起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或加剧局部斑块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有关。观察发现AMI多发生于上午6点至中午12点之间,这被称为“morningdanger”现象,可能也与这期间交感神经的活动相对兴奋有关。冠脉的血流终止后,相应的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在数秒之内即可发生,这一过程从心内膜向心外模方向延伸,如果赶在心肌细胞死亡之前恢复血流,受损的心肌收缩功能可能会延迟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称为心肌顿抑(myocardialstunnin)。冠脉完全阻塞前短暂数次的心肌缺血可增加阻塞后心肌存活的几率,这称为缺血预适应。冠脉完全阻塞后,至少在15-20分钟内,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即可发生,最大的不可逆心肌损伤发生在冠脉阻塞后4-6小时内,但大多数的损伤发生在2-3小时以内,因此在阻塞后4-6小时内恢复冠脉血流可拯救受损心肌,但如果冠脉血流在阻塞后1-2小时内恢复正常,可拯救的受损心肌的数量将呈指数增加,这也是对STEMI患者尽最大可能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的理论基础。临床表现和诊断:准确识别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意义在于,1、初步迅速判定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2、结合病人的基础情况和辅助检查其中主要是心电图作大致的危险度分层和决定早期干预措施。症状:大约有60%的AMI的患者有先兆,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和恶化型心绞痛最为常见,与往常的发作相比,它常常在静息以及少许体力活动时发作,属于UA的范畴。临床资料显示,无UA先兆的AMI的病人其病情往往较重,死亡率高,与有先兆的AMI病人相比,这可能是由于缺乏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所致。大约23%的AMI患者因无症状或未意识到一些症状的重要性导致AMI发生时未被自己觉察,这多发生于无前驱心绞痛、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前驱症状:表现为心绞痛等同发作的患者,如阵发性呼吸困难,其重要性常为患者忽视,一些AMI患者表现为非典型的胸痛(如上腹部痛)、呼吸苦难、恶性、呕吐等,这些症状也不易让患者联想到可能与心脏疾患有关从而延误就诊时间。典型的AMI引起的胸痛通常是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样疼痛,常扩展到前胸两侧,性质较前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甚至数小时,含化硝酸甘油常不能像以前发作时那样有效缓解。大约8-10%的AMI是无痛性的,尤其是在年龄大于65岁的亚俎病人,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AMI的非典型表现应引起重视,常常有如下的表现形式:1、新发生的或恶化的充血性心力衰竭。2、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但性质不严重,亦无较长的持续时间。3、疼痛的位置不典型。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类似于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心排出量减少伴脑动脉硬化的患者。5、过度的焦虑或神经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突发的躁狂或神经病表现。7、晕厥。8、严重的虚脱。9、急性消化不良。10、外周的血栓栓塞。鉴于缺血性胸痛是AMI最常见的表现。近年来国外尝试建立和急诊室有关的急性胸痛观察室,以便于对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危险分层,力争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处理。有关引起持续性胸痛的疾病见下表:可以引起持续性胸痛的疾病:AMI主动脉夹层心包炎肥厚性心肌病伴发的非典型心绞痛食管、上消化道或胆道的疾病肺脏的疾病气胸栓塞伴或不伴肺梗死胸膜的疾病:感染性的,恶性肿瘤,与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过度通气综合征胸壁的疾病骨骼引起的神经病变心因性的诈病者(malingers)体征:AMI患者常因剧烈的胸痛而不自觉将握紧的拳头按在胸骨上,这称为Levine征。疼疼可引起内脏神经的反应,如出汗。严重病例常呈焦虑面容,脸色灰白。AMI时心脏体征可在正常范围之内,心率和心律是AMI发生后初始几小时内心脏功能的重要反映指标之一,AMI发生后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超过12-24小时,常常是高死亡率的预测指标。正常范围内的心率通常提示患者并无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AMI者在心梗发生的初始几小时
本文标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4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