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改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改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沙地中学梁必银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了,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否还需要教学设计,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争议,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已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人们对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却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教学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就很不相同。应在教学的动态变化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到底哪一种更适合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课堂教学活动从什么地方入手,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我们一般的都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学生头脑中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请大家看以下几个实例:[案例一]一堂公开示范课:有一位教学水平很高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执教《有理数减法》一节课,老师讲得很明白,学生学得很认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背诵减法法则,例题、习题都按预定的教学设计处理得非常到位,课堂非常顺利。然而离下课还有一分钟时,老师随便问了一句:“谁还有问题,请举手?”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平日学习不太差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3-(-5)=8不对!”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做减法的结果应该比被减数小,而8是大于3的。”老师接着面向其他学生问:“认为这位同学说得正确的举手?”有7个学生都举起了手……[案例二]我校数学优质课评选,一位老师讲了一节《平方差公式》。老师用比赛的方法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题目是:请用最快的速度,准确无误的计算下列各题,做完后要求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规律。(时间约6分钟)1.(x+2)(x-2)2.(l+3a)(1-3a)3.(x+5y)(x-5y)4.(y+3z)(y-3z)题目刚展示出来,就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示意他发言,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一口气全部说完了计算的结果,老师接着问:“你发现了规律吗?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这个学生同样把课本上的结论背了下来,而且会用(a+b)(a-b)=a2-b2表示。紧接着又有几位学生也举手要求发言。面对这种情境,老师示意他们都不要再发言,并要求他们认真地按题目要求去做,不要提前行动……从以上这二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凭直觉凭经验想当然办事,要沉下心来扎实工作,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找到教学的真正起点,切实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搞清楚孩子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知识是用什么方式组合的,已有的相关经验是什么?用什么认知方式?有什么思维特点?在思维遇到困难时更多地是采取什么策略。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统一教学过多,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比如案例一,这位很优秀的讲公开课的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设计并实施了过多的统一学习活动,并且每一项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这表面的顺利掩盖了不少学生的认知矛盾。三是教学设计要关注部分超前学习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发更深刻、更广泛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比如案例二中,老师对超前学习学生的处理办法是不恰当的。这不仅打击了他们的自学积极性,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曾一度出现不问效率、不讲质量的无序状态,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上是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虽然主客观因素都有,但最直接的莫过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意识不强。[案例三]一堂《函数性质》公开课。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从而从数形结合上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它的性质,并在应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上课之初,老师先让学生做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由于初学做一次函数的图象,所以用了足足15分钟才完成任务,结果课堂的重要目标----应用于实践这一环节被挤掉了。这个课例说明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不能利用预设目标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一)预设目标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变动性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需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生成目标),但预设目标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这是毫无疑义的。(二)教学目标的表述全面、具体、准确、简洁1.教学目标应该是全面的,课堂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因而它应该是“三维”的,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所谓知识是指事实、原理、规律,一般分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应用。了解指再认和回忆、识别和辨认、举例和描述;理解指把握联系、建立联系,能解释、判断、推理、区分、提供证据和收集整理信息等;应用指在新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所谓技能指按步骤和操作技术进行的观察、阅读。表述、计算、测量、实验、制作、绘图表、表演、舞蹈及一些特殊的体育运动技能。过程和方法是指认知的、探究的和人际交往的过程方法。过程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过程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在过程中可以学到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交往的方法。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我们不主张并列式分述,而主张融合式分述。比如七年级(初中二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本)《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节,其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①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学会应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同时体验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和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逻辑学。②通过应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2.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笼统的要做到具体就必须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联系。最不容易具体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为它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要把内隐的内容具体化就必须与外显的行为和知识等相联系。3.教学目标应该是准确和简约的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所谓简约是指目标的表述要简单明了,忌冗长拖沓,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开展“课题学习”的反思——恩施市红土民族中学董楚泉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北师大版7-9年级)中的“课题学习”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呈现形式,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从学生的学,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极具特色和挑战性的内容。在开展“课题学习”时,存在诸多困难。首先是目前(7-9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没有“课题学习”的研究方式方法,没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课题学习”的每个课题在教材中一般只安排两课时,在这样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课题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开展“课题学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明确“课题学习”的目标,了解“课题学习”的编排体系,是开展“课题学习”有效教学的前提。“课题学习”本质上就是“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因此,只有整体把握“课题学习”的目标要求和“课题学习”的编排体系,才是开展“课题学习”有效教学的前提。二、课前准备是“课题学习”有效教学的基础。“课题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因此,课前的组织准备十分必要。一是组织准备。一般来说,以自然村、组或小区来划分学生“课题学习”研究小组为宜,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课前的调查研究、合作交流。二是教具、学具的准备。如七(上)“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需师生课前准备正方形纸板和计算器等物品;八(下)“吸烟的危害”需准备格式化的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等等。三是知识准备。既然“课题学习”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知识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联系。因此,判断、选择及综合运用的相关知识储备是必要的。例如:九(上)中的“猜想、证明与拓广”中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存在性的讨论等,需要教师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到“课题学习”时不至于受阻。三、课内渗透是“课题学习”教育功能的体现。课内渗透首先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七(上)“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研究过程的“逼近思想”。八(上)“拼图与勾股定理”的数形结合的渗透等等。其次是国情教育、数学史教育、“生命”教育的渗透。如七(下)制作“人口图”中的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八(上)“拼图与勾股定理”中的数学史教育。八(下)制作视力表、吸烟的危害进行“生命”教育等等。四、课后延伸是“课题学习”的价值再现。为了弥补“课题学习”时间的不足,作业的延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既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短作业,进行课后延伸;亦可设计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长作业安排在寒暑假或“五一”、“十一”等时间较集中的时间完成为好。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恩施市太阳初中谷成林《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只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在教学中,怎样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一、让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同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当时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我便选用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二、让教学情境生活化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如下图文并
本文标题:新课改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