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1-28课导学案
21《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认识6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2.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1.教师: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啄食,在他身边蹁跹环绕……这一幅人鸥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在这里永久定格。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名字就叫“海鸥老人”。这位老人叫吴庆恒。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动人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中心问题。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⑵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⑶“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教师导读: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很好。如果能够解答好这三个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读懂了。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⑴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⑵思考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⑶画出描写最令人感动的一幕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三、检查自学,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2.教师强调字音:“驻、瞻、挫、饼、昵”。3.再次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4.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讲了一位老人与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冬天来临,老人便会风雨无阻地来到翠湖边喂海鸥饼干,视海鸥为儿女。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四、品读感人的一幕1.教师:读课文,把描写感人的一幕的句子画出来。2.指名反馈。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⑵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⑶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3.指名朗读这些句子。4.全班朗读这些句子。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感人的一幕常常会印在了人们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六、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2.比一比,组成词。饼()驻()遗()涡()啄()祥()瞻()拼()拄()遣()蜗()逐()详()檐()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2.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故事的经过,知道这感人一幕发生的原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这一幕里埋藏着一个老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海鸥为什么会这样?二、品读句子,赞颂老人美好的行为1.指名反馈:为什么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因为老人长期坚持喂养海鸥,和海鸥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2.再读课文1至11自然段,把描写老人和海鸥的句子全找出来。3.集体反馈,品读情感。⑴他背已经驼了……跟海鸥相伴。(说明老人勤俭,对海鸥有无私的爱。)⑵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的动作娴熟,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⑶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4.教师: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5.拓展想象: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会说什么呢?6.教师小结:“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因为我们被老人爱护海鸥的美好行为深深打动了。)三、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像文中的海鸥,因为老人的关爱,它们和老人建立起浓厚的感情。老人去世了,海鸥们也会悲伤。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用你们的爱去关爱那样可爱的动物吧。四、作业设计1.读下列句子,说说句中省略号的作用。⑴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⑶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⑷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22《跑进家来的松鼠》学案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及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3、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学法提示:多读几遍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想一想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情,再读课文,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如情入境的读,感受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学习准备:收集有关松鼠的资料,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我读了()遍,就读通课文了,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填字、不丢字。(1)、我扫清了文字障碍,能读得又快又准。储备干脆失踪贮存蹿出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2)、比一比,组词。蹿()贮()蹭()储()窜()赔()曾()诸()2、通过读文我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3、松鼠跑到“我们”家来之后,在“我”家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一下。4、通过读课文,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大家交流一下:5、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二)自主探究学法提示:充分自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了解松鼠与家人的亲密感情,把感受批注在课本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鼠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1、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2、通读课文,思考本文的突出的写作方法,与《老人与海鸥》一文的写法有什么异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三)大胆想象,学习练笔学习本课的描写方法,写一写你与小动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23《最后一头战象》导学案教材内容:人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3课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的2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排山倒海、漫不经心、震耳欲聋、炯炯有神”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英勇善良、有情有义的高尚情怀。学习重难点:1.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学习准备:搜集有关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大致了解一下战象的一些情况。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一读,解决字词1.我会看拼音写汉字:rìkòuxiānɡjiāojiāozàoqìbùchénɡshēnɡpíɡézāoyùshíbēiyùxuèbóshā2.我会弄懂词语意思:排山倒海:漫不经心:震耳欲聋:炯炯有神:二读,概括内容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记叙了曾经在中幸存写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自知已至,便再次佩上,来到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的故事,赞美了嘎羧是一头的大象!三读,查阅资料1.作者的相关资料。2.战象的相关资料。四读,产生质疑预习课文后,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评价: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上“四读”的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和文本“亲密接触”,为学习新知识而做必要的准备。真正有质量的预习导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课中——学习·研讨一、听写生词,抓基础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石碑苍茫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1.听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批改。2.课后,把听写错误的字订正四遍。3.对于刚才听写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明白的,提出来集体解决。二、引导品读,抓细节课前,同学们用“四读法”预习了《最后一头战象》,肯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你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1.指名读。如: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腿上绑了四块纱布。……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2.谈感受。A从“泣不成声”感受到寨子里的人对嘎羧的留念,从“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体会到嘎羧的善良和对寨子里的人的留念。B按照西双版纳的风俗,只有人死后才能系纱巾,绑黑布。而村长的举动说明嘎羧在全寨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只动物,而是寨子中的一名重要成员。C寨子里的人真是有情有义,战象嘎羧更是有情有义。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小组读、齐读。)3.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肯定很感人,寨子里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嘎羧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试着写一写那感人的场面:4.总结学法:刚才咱们先找出课文重点段落,继而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通过嘎羧的动作、神态,读懂了嘎羧的心,读出了嘎羧的情。这种读书方法叫作:品细节。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长,接下来咱们就用这种“品细节”的读书方法学习剩下的内容,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细节描写我的感悟三、研读细节,抓感悟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在汇报交流中,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几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朗读感悟——1.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A象鞍很漂亮、很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肯定很威武、很帅气。从“留着弹洞”、“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感受到象鞍有着奇特的经历,它记载着当时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B从“呼呼吹去”、“久久”、“摩挲”
本文标题: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1-28课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