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1000美元前后,对这个机遇的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别很大。但中国国情非常特殊,可比性不大,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更多的意义可能在于标志性的,意味着我们要做更多理性、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我们发展的成本,无论是环境成本、资源成本,还是社会成本,都是高昂的。尤其是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多,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存在,而且反差明显。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许多国家都会由经济问题转入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会大量地冒出来。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避免。这也很容易理解,穷的时候,人总要先考虑肚皮的问题。如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曾对收入差距比较敏感,主要是不适应;现在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关注,是一种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扩大。随着收入的提高,差距的拉大,社会各阶层将发生裂变,出现相当比例的私营业主和中产阶层。该阶层要求自主、民主和参政的意识强烈,与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意识结合,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韩国和我国台湾均在该阶段出现过社会动荡。我们现在面临的下岗失业、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积累多年,应该认真解决,掉以轻心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如果过分夸大渲染,以致惊慌失措,转移了视线,那就更加危险了。归根到底,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依靠发展。人均GDP达1000美元后,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富有柔软性。所谓“富有柔软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经济增长的风险耐受性,包括景气周期变动的耐受性、汇率变动风险的耐受性、对世界经济形势、世界市场形势变化的耐受性等。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温饱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达到预期目标后,就应该思考经济继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要想尽办法,把民间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投资,这有利增加经济的柔性。国外发展模式的一个深刻教训是:经济增长如果停顿,被增长所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必然突出,整个经济体系确实有发生崩溃的可能;政治上,一旦失去经济增长的缓冲,各种潜伏的社会矛盾必然尖锐化,政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低调、务实,应该成为我们的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挥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的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的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这些年机关后勤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五个必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面对原来经营秩序混乱、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亏损严重、人心涣散的状况,我们认识到,要扭转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整顿经营秩序,创新机制体制。为此,我们通过清理问题公司,转让不良项目,追讨巨额债务等,回笼了大量资金,归还了银行借款,化解了财务风险。同时,从改革分配、用人机制入手,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效益、业绩与分配挂钩的机制,推行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贡献较大的经营者,经济上重奖,政治上鼓励;对员工的工资基数进行调整,减少固定部分,增加考核部分。这些改革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经营者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干部职工得到实惠,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干部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我们打破各种思想束缚和条条框框,积极倡导“给想干事的人机会,给能干事的人舞台,给干成事的人激励,让不能干事的人下台”用人理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必须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认真调研,结合实际,确定了发展思路,通过发展达到“三个提高、三个确保”,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保障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省级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确保干部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并制订了“二次创业”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计划性,实行倒逼机制,促进了机关后勤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资产快速增值,经济效益大幅改善,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问题。在发展目的上,真正落实到满足群众需要、实现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干部职工投身实施“865”规划之中;在发展成果共享上,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为省级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后勤保障。办好事、做实事,提高和改善吃、住、行、幼教等方面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工作。二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干部职工。发展思路和举措的制定,首先考虑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对经营单位考核,把保证提高职工的收入作为刚性指标,促使职工收入年年提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发展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是统筹单位间的协调发展。对新兴行业的单位和传统行业的单位,不厚此薄彼,既注重大力发展利润高的房地产行业,又高度重视传统的饭店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每个单位在各自的领域协调发展。二是统筹经营与服务的协调发展。既大力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又认真履行服务保障的职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坚持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7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