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论语1.儒家:德治,仁政。“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儒家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2.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3.墨家:兼爱,非攻。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4.法家:以法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成,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5.名家:正名实。名家注重辩论“名”“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6.兵家:研究战略与战争。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7.阴阳家:阴阳五行。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8.纵横家:合纵和连横。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9.杂家:兼儒墨,合名法。“杂家”便是充分地利用各家之长,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10.农家:农业是衣食之本。11.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12.医家: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答题格式的规范化:做简答题要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按“观点……解释……联系现实”的思路来答题,要有一定的拓展,但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挥。还要有条理,先总说,后分说。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并适度结合现实来阐释。解答时,需具备四种意识:一是要具备文本意识。作答时答案不能脱离文本;二是要有联系上下题的意识。只要顺着上下思路,立论阐发,就可较好地作答;三是要有题干意识。命题者往往会采用在题干中增加提示语的方式来使理解题难度降低,不能对提示语不管不问;如果题干有别的材料让考生结合着分析,那么,此时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结合点”,而后结合文本理解展开作答。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联系已经学过的两位圣人的思想内容,使答案既能解读出文本,又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四是要有字数意识。在组织答案时,主观理解题的字数最好将空格写满,写完整。•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浙江09高考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答案]: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二.《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10高考题)•“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①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韩非子:____•[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②.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2高考调测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答案】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课文知识点梳理•一为政以德•孔子对谁提出的“德”的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章节中的含义,如“道”“德”“政”“仁”“礼”等•辨析点:①和谐的君民关系;②儒、法两家截然相反的“政”策;③“德”在《论语》中的本意(可联系十四课《中庸之道》第一章);④“富国”“富民”“富为政者”的区别。•二克己复礼•礼之于国政——国家制度、规范,君臣之分•礼之于家政——孝悌等家庭伦常•辨析点:①礼之用,孔子借古鉴今;•②礼与仁、礼与乐的关系;•③孝的现代意义。•④孔子眼中的孝;•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义”——儒者立身处世的根本价值取向•辨析点:入世与出世的抉择•五仁者爱人•“仁”在孔子心中——一以贯之•孔子身体力行仁道——近取诸身•孔子以仁心观世——尧舜弟子管仲•辨析点:①仁的内涵(与“忠”“恕”“信”的关系);②何谓仁者情怀。•六君子之风•风——风度风格精神品质追求•辨析点:①君子应具备的修养;•②富贵与志道;•③君子的行事原则——义以为质;•④义利之辩;•⑤生命之贵——仁智勇。•八周而不比——处世之道•辨析点:①周与比、矜与争、群与党、德与报、君子与小人;•②仁人之好恶;•③交友之道。•十一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观(教育方法、原则)•辨析点:①孔子教什么,怎么教;•②孔子的教学风格•十二高山仰止•孔子眼里的学生、学生眼里的孔子•辨析点:孔子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影响•十三沂水春风•人各有志•辨析点:点之志的魅力•十四中庸之道•儒家哲学的精髓•辨析点:①无过不及、无适无莫、中道与狂狷、和而不同、乡愿、君子之好恶;•②中庸之道在其他章节的体现;•③如何评价“中庸之道”。•《论语》•试题示例•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6分)•甲•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乙•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23.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答案]:因材施教中庸之道•24.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23—24题。(5分)•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23.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原则。(1分)•[答案]: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24.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2—23题。(5分)•甲•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2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3分)•【答案】:(1)“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2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答案]: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八.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12台州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本文标题:《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9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