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
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1延迟早在1950年代美国营销学家WroeAlderson就提出了延迟的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扩大了其内涵,被用于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延迟或延迟策略并非通常所指的拖延时间,而是作为一种为减小预测风险,适应产品多样化生产而采用的高明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在供应链中,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制造企业事先只生产中间产品或可模块化的部件,尽可能延迟产品差异化的业务,待最终用户对产品的外观、功能与数量等具体要求确定后再完成产品的差异化业务。延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化生产的有机相结合。大规模生产能够带来规模经济,而定制化能够获得范围经济,从而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当接到客户订单时,企业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产品的差异化过程与交付过程,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缩短产品的交货提前期,并降低供应链运作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延迟是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一种创新。本文讨论供应链运作中的延迟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即制造延迟、物流延迟和流通加工中的延迟以及实施该策略的必要条件。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供应链的上游是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中游是制造或组装企业,下游是最接近终端客户的分销机构,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必须驱使供应链中的三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率、高效益地流动,延迟策略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功效。3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延迟策略3.1制造中的延迟所谓制造延迟(或成型延迟)是指推迟最终产品的形成,它的基本观点是在获知客户的精确需求和购买意向之前,尽量使产品保持中性及非承诺状态,制造相当数量的标准产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化经济,当收到客户定单后,才立即从事产成品的生产装配,这样可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和缩短交货期。供应链理论认为,有两种供应链运作模式:预测型和快速响应型。预测型运作模式建立在对产品需求的预测上,按预测结果来安排生产和配送;而快速响应型运作模式是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和配送,后者更适合当今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传统的供应链运作大多是采用预测型商业模式,为了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储存大量的库存来提高客户满意度,如此一来,势必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在当今快节奏的经济和生活环境下,产品的精神磨损是快而巨大的,于是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显然,延迟策略对解决供应链库存过高,提高快速响应有明显功效。例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针对其客户对汽车的颜色有严格的要求,把喷漆工序延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后才立即进行,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如果客户对车内音响、座位等设施有具体要求,也可以采用延迟策略来满足诸如此类的需求。3.2物流或地域延迟所谓物流延迟或地域延迟是在一个或若干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建立储备全套产品的仓库。只有在受到客户订单后,才进行库存产品的分拨配送。一旦物流程序被启动,企业要尽全力以经济有效的手段将产品直接运至客户手中。这种廷迟具体表现在地理上,特别适合高价值、创新型产品,因为这类产品虽然边际利润高,但需求的不确定性大,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面临淘汰贬值的风险巨大,例如,一些IT产品,现代电子产品等。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有一条公认的法则,那就是效益背反: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是由高的物流成本来保证的,企业很难做到既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那么要想获得快速响应市场,就必须在消费地建立足够多的设施,这必然导致高的物流成本。这种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兼得的局面,通过实施物流延迟策略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企业实施物流延迟能够帮助企业完全摆脱由预测型运作模式引发的库存风险,提高客户满意度。戴尔电脑公司是把制造延迟和物流延迟结合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典范,在完成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又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全球订货提前期降至48小时以内。3.3流通加工中的延迟一种观点认为,流通加工是在需求地通过简单装配、分割、包装、冠以商标、重量等作业而形成最终产品,是制造在流通领域的延续和终结。流通加工改变产品的形体,创造产品的形体价值。流通加工在运输、物料处理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因为有些成品的性质和特征是不方便集装箱运输,物料处理效率很低,或者他们空间利用率很低,所以把一部分制造工序留到消费地来完成。例如,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现代家具等。成形的自行车和家具是不利于集装运输的,因为他们或是外形不规则或是占用太大的空间,但他们的散件可以实施集装运输和大批量物料处理,规模效益是相当明显的。在流通加工中考虑应用延迟策略,待接到客户订单后立即开始装配、分拨等作业。这样,在供应地到需求地之间实现规模运输,在消费地完成流通加工的,满足了客户多样化需求,可谓—剑三雕。4实施延迟策略的必要条件尽管实施延迟策略可能为供应链运作带来好处,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如果不满足如下几个条件,实施该策略是不可能的。4.1产品可模块化生产产品在研发设计时,可分解为几个较大的模块,这几个模块经过组合或加工便能形成多样化的最终产品,这是延迟策略实施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想实施延迟策略,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必须有长远规划,设计模块化产品,标准化通用零部件或组装件。4.2零部件可标准化、通用化产品可模块化只是一个先决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零部件、组装件具有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特性,这样才能彻底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通用化阶段和差异化阶段,并保证最终产品的完整。4.3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实施延迟策略一般会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除非它的收益大于成本,否则延迟策略没有必要执行。是否采用延迟策略取决于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实施延迟策略的非常重要的条件。4目录内容提要写作提纲正文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4(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4(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5(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5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5(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5(二)公允价值的获取………………………………………………………6(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7(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8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10(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10(二)统一的度量标准………………………………………………………11(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11(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12(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12参考文献………………………………………………………………………155内容提要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情况,从而使资产减值问题一度成为我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人们也期望通过会计上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企业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减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针对会计实务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从资产减值准备入手,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提出了计提标准不恰当,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方法等对策。6写作提纲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二)公允价值的获取(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二)统一的度量标准(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7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大众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逐步提高。而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其交易方会计信息要求也提高,国家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也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真实的会计信息。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以下就是我的论文。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8(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计提方法是按单项资产计提。1、计提公式: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2、全额计提情况: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②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③已遭损毁,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④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固定
本文标题: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0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