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文选部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2、《左传》记载公元前722~公元前453年的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事情。3、《左传》在文学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里面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4、现在通行的《左传》注本有《十三经注疏》的《春秋左传注疏》(晋代杜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由西汉刘向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共33篇。6、《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7、《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和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论辩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8、《战国策》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斗争,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愚蠢自私,显示了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9、《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10、汉初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11、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学说,成《论语集解》,是今天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12、唐文宗时,《论语》被列入经书。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曾在鲁为官,但主要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14、《论语》共33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15、《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音炳疏)《论语集注》(宋朱熹)《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论语译注》(今杨伯峻)。16、《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三礼”:《礼记》、《周礼》、《仪礼》。郑玄对三礼的注释最早、最权威。17、《礼记》记录的是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18、《礼记》很容复杂:有的是解释礼经(即《仪礼》),有的是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是记录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的杂事。19、《礼记》的两种本子:戴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原有85篇,现存39篇;戴圣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49篇,即现在通行的《礼记》。20、最通行的《礼记》注本是《礼记注疏》,东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另外还有:《礼记集说》(元陈澔)《礼记训纂》(清朱彬)《礼记集解》(孙希旦)。2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他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22、孟子共7篇,各篇分为上下。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音是书);《四书集注》(宋朱熹);《孟子正义》(清焦循)。二、古汉语通论梳理(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辞书编排方式P67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如“诗”的四角号码诗0464。2、注音方式A、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局限: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B、反切。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若,日或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起于汉末。局限:如果我们不具备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C、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3、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的三件事P81A、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适用范围、材料收集的起讫由有大概的认识。B、细读凡例。即使用方法,方便顺利地使用。C、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4、常用的字典辞书(1)《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A、《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214部。部首按十二地支分为十二集,各集部首笔画数如歌诀: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在戌余亥存。(子集里面的部首笔画数是一、二画……以此类推)《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且对字的注音和释义多引用前人意见,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还引用古注。《康熙字典》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B、《中华大字典》是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的。采用部首排列,收集了一些近代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主要采用《集韵》的反切,并加注直音,释义较简明。它与《康熙字典》互有长短,需要参照适用,取长补短。(2)《辞源》《辞海》A、《辞源》由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万人编写。采用部首排列法,单字先注音,后释义。注音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反切,释义是先说明词义或用法,然后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1958年后,《辞源》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B、《辞海》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参编者由一百多人。《辞海》成书晚于《辞源》,再体例和释义上有所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其次释义比《辞源》更具概括性,行文较通俗。(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A、两书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特点:古今兼收,源流并重。B、《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古今复音词语。C、《汉语大字典》是按部首排列的,部首以《康熙字典》的214部为基础,删并成200部;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D、《汉语大词典》同按部首排列,也为200部;其复音词语空前丰富。(4)《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A、《新华字典》由新华辞书社编纂,主编魏建功。收字范围大致以现代汉语所用字为限,释义也限于现代汉语的用法。适当摘录了古代文献中的词汇以及历史上的外来语。可按音序和前面所附部首检字表查字。B、《现代汉语词典》由吕叔湘和丁声树先后任主编,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收词目56000多条。C、《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由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收常用字3700多,后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个。按《汉语拼音方案》的音序排列,前附《部首检字》,可供检索。(5)《说文解字》《经籍籑音馔诂》A、《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收字以小篆为主,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说文》四大家:《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说文解字义证》桂馥;《说文句读》王筠;《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B、《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在编排上采用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6)《经传释词》《词诠》A、《经传释词》由清代学者王引之著,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作出许多精彩结论;但对虚词的通常用法谈的很少。B、《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收字500以上,按注音字母次序排列。内容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引例丰富,较通俗易懂。C、其他的虚词著作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分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这些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语言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即古今词义“微殊”。如:“以劝事君者”的“劝”在现在很容易被理解为“规劝”,但在上古“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词义发展的三种方式?)(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古褒今贬,古贬今褒,中性生褒贬)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现在是恶人做坏事的帮凶。(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如“谤讥于市朝”);现在指诽谤,贬义。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来看(古轻今重,古重今轻)(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不教而诛),后来是诛杀的意思(认罪伏诛)。(2)还有些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感动愤激的意思(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趋驰),现在一般是感谢义(十分感激)。(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1、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的三种情况。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古代的“与”变成了现代的“参加”;古代的“师”变成了现代的“军队”、“驻扎”。B、加上词头或词尾。如“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杯”变成“杯子”。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并成复音词“儿子”;又如“忧”和“虑”是同义词,合并成复音词“忧虑”。2、简答: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A、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颠倒。如“险”“阻”“隘”是同义词,在《左传》中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的用法,《史记》则有“吾恐至阻险而还”的用法,并且组合时的“阻隘”“阻险”并不是新的单一的词,依然具有两个词义。B、古人对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如“婚姻”在《左传》中就成为复音词:“寡君不敢顾婚姻”,但《说文》里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又如“饥馑”,朱熹注《论语》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3、偏义副词的含义与示例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此处“有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连绵词(双声或叠韵等)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词,如“倜傥”“忸怩”“抑郁”“逡巡”“逍遥”“须臾”等。连绵词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而不能拆作两个词,当词组解释。5、同义词的辨析(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不同)A、如“畏”和“惧”是同义词,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里的“畏”和“惧”都有“怕”和“害怕”的意思,但是二者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不同:“畏”字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字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惧),“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义,惧字则没有。B、又如“能”和“得”字,古代都有表示“可能”的意思,但它们的使用条件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复习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0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