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新课件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邱光峰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延伸和渗透到安全管理工作的一脉分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组成之一;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支护,同时开展好和建设好企业安全文化又不能离开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也将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企业文化创建的实效。强势企业——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也不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从根本上讲,他们之所以强,既不是靠的资产规模,也不是靠员工数量,而是靠企业内在文化的理念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就是企业的头脑。•一、企业文化、安全文化概念一、关于企业文化•1、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实践。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曾指出:“管理,应以文化为基础。”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他说“管理并不是同文化无缘,它是一种社会职能,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霍桑的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财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作为战争最大受益国抓住时机迅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战后20年,美国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经济持续增长势头。•1973年爆发了全球石油危机,给了傲慢自大的美国人当头一棒。•1973年,日本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国民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240亿美元上升至4092亿美元,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投资率上日本都超出美国一倍。•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美国两度派了几十位专家学者赴日本考察研究。•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谈到:“日本成功之根本原因便得益于举国上下保有一种强劲的文化,非但单个的企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便是企业之间、金融业与政府之间也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这一认识成为当时考察日本企业管理状况的美国管理学界的共识,他们反观本国优秀企业时发现美国的优秀企业也是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传统、企业精神等。•美日成功企业的软要素制胜已经对现有科学管理理论构成新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在总结当代成功企业管理实践和反思各种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终于诞生一种全新的、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新一代管理学说之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现代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企业文化也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的涵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突出本企业特点的精神、物质形态,主要包括为企业上下一体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形象、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的内涵:•所谓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全体或多数职工共同一致的,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基本信念。•企业文化是“墙上文化”还是管理工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两种流派、两种观念、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企业文化当“墙上文化”来做,讲究包装;一种是将企业文化作为内部管理的一部分,强调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前一种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形象地称为“穿西服”,后一种可称为“吃饭”。•企业文化是管理,还是宣传?•企业文化是管理,这不是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而是相对企业文化是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跟风现象”而言。它强调的是,企业文化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解决自己的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墙上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企业文化是管理而否定墙上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的真谛在于:•“行动高于计划,动手做高于冥思苦想,具体高于抽象。”•——小罗伯特和托马斯•这句话成为企业文化的一句箴言,因为它道出了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性,即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铁路运输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1、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主要包括:•第一、人本观念•第二、效益观念•第三、创新观念•第四、全局观念2、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第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奉献精神;•第二、尊客爱货的服务精神;•第三、遵章守纪的法治精神;•第四、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3、铁路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1)历史积淀的时代特征•(2)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3)伦理道德的规范特征•(4)市场竞争的形象特征•(5)管理创新的导向特征•(6)系统协调的互动特征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二、铁路事故概要运输安全的教训惨痛(国内)杨庄特大行车事故1978年12月16日,由于牵引368次旅客列车的正、副司机班前未休息好,上车打瞌睡,冒进信号,致使南京开往西宁的87次在陇海线杨庄车站与西安开往徐州的368次拦腰相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杨庄事故,造成旅客死亡106人,重伤47人,轻伤171人,客车报废3辆,中断行车9小时30分,直接经济损失55.4万多元。1988年连续发生多起重大事故1月17日,三棵树开往吉林的438次旅客列车运行至背荫河车站时因制动失灵冒进信号,与进站的1615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和路内职工19人死亡,重伤25人,轻伤51人。1月24日,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运行至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间颠覆,造成旅客及铁路职工死亡88人,重伤62人,轻伤140人。由于连续发生铁路重大事故,导致原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引咎辞职。运输安全的教训惨痛(国内)运输安全的教训惨痛(国内)1997年4月29日10时48分,昆明开往郑州的324次旅客列车以110公里的速度通过京广线荣家湾站时,由于信号维修人员违章使用二极管封连线,信号与道岔失去联锁,致使列车与停在该站4道长沙开往茶岭的818次旅客列车追尾相撞。“4·29”荣家湾行车重大事故事故造成324次旅客列车机后1至9位颠覆,10至11位脱轨;818次旅客列车机后15至17位颠覆;乘务员和旅客死亡126人,重伤45人,轻伤185人;直接经济损失415.53万元。这是继杨庄事故以来最大的一次旅客伤亡事故。运输安全的教训惨痛(国内)1981年7月9日,成昆线利子依达桥因泥石流造成列车颠覆重大事故,造成死亡130余人,重伤58人,轻伤89人。“7·9”成昆线列车颠覆重大事故运输安全的教训惨痛(国内)7.23兰新铁路客货列车相撞事故2007年7月23日23时19分,兰(州)新(疆)铁路大青阳口至马莲井区间发生行车事故,85209次货物列车发生倒退,与停在后部的N857次旅客列车相撞。司机一死一伤.救援中张掖救援列车吊车发生侧翻3名抢险职工在事故救援过程中,因一台吊机在起吊货车油罐时发生侧翻造成3人死亡,另有6名职工受伤。事故原因分析(兰州铁路局)85209司机赵建,学习司机运行途中睡觉所至.事故发生之后的处理情况如下,撤消:嘉峪关机务段何鹏段长,张占军党委书记职务,刘文华运用副段长职务;兰州铁路局机务处张宏处长职务;嘉峪关机务段武南运用车间刘志武主任,郑小春书记,王军运用副主任职务.车间安全副主任赵学铭记大过处分.但是提车间党总支书记啦.火车司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4.28胶济铁路特重大事故2008年4月8日,T195次列车运行至周庄村、王村间9---17位脱线,与5034次列车相撞,造成72人死亡,415人受伤。运输安全的教训惨痛(国内)•铁路安全具有前提性、基础性和无情否决性。没有安全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安全是天”。•铁路安全具有价值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安全的价值体现在不安全之中。讲事故与讲故事。没事当有事。“拿猫当虎斗”。•安全是一个全面控制的过程。事故就在失控的那个环节中。在生产过程中做不到100%等于零。“木桶理论”抓安全。•安全掌握在每一名职工手中。各岗位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在哪里?•安全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文化的功能在于启发人们对这种需求的认知。〈三〉、关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来源于国外1989年核安全文化的提出,其概念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专家咨询组(INSAG)在1986年的国际核能大会上提出来的。•1979年美国三喱岛、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核爆炸事故,国际原子能核安全专家组对两起事故进行了调查: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操作错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主要也是有关人员玩忽职守,违反工艺规程造成的。这两起恶性的灾难事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据统计分析,人因事故占伤亡事故的60%---80%。据此,在分析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并在核能界首先进行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尝试。专家组认为,在安全上,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难以控制的安全灾害之源。因此降低人因失误和灾难风险,就要大力倡导和建设安全文化,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1、安全文化定义安全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安全实践活动和经验积累,通过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安全管理的实际体验,提出来的科学的概念。是安全意识形态的理性概括。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铁路安全文化是铁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具有鲜明铁路行业特色的、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铁路安全文化是铁路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2、铁路运输安全文化的构成•铁路安全文化主要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价值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安全法规法律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3、安全生产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规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我国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一个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首先,“安全第一”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一种理性认识。它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生命观。第二层面------协调观。•第一层面,生命观。它体现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价值取向和对生命的价值观。人的生命是崇高无尚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第一”就是要人们懂得一定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而事故就意味着对生命的摧残与毁灭。因此应把护生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层面,协调观,即生产与安全的协调观。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其前提是该系统处于正常状态。从生产系统来说保证系统正常就是保证系统安全。这是保证生产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预防为主”体现了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方法论。•隐患------事故的源头•危险------一种状态•隐患危险事故•条件条件•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事故先是由隐患转化为危险,再由危险转化而成的。因此隐患是事故的源头,危险是隐患转化为事故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要避免事故,就要控制这种“转化”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和设备等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是人因为失误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消除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消除隐患,控制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条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应把预防方法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著名的“海恩法则”。•4、安全原理•安全系统科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安全系统论原理主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二是安全系统,这就是安全生产原理。•安全原理事故系统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管理欠缺•事故要素论——四M要素•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机的不安全状态•环——环境状况不良•管——管理欠缺•在人--机两个系列中,任何一条轨迹能够有效中断或控制,事故即可避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勒温曾提出过著
本文标题: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新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