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作者:报刊社点击:2032次发表日期:2008-11-25【摘要】三轮复习法是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好模式,同时,我们还应该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关键词】新高考;三轮复习法;更新观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将如何应对呢?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根据福建省实际情况,结合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备考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一、构建三轮复习模式三轮复习法是经过长期探讨形成的科学有效的复习方略,符合当年高考和教材实际。我们应面对新课标实际,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新三轮复习模式和运行程式。一轮重基础、二轮重综合、三轮重训练,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如何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介绍二种做法,供大家参考。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复习法轮次时间复习内容命题范围验收方式第一轮复习暑期一个月必修一必修一单元测试08年9月初至10月中旬必修二必修一二半期考08年10月中旬至12月初必修三必修一二三单元测试08年12月初至09年1月初重大改革的回眸单元测试09年1月初至2月中旬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内容模拟考(一)第二轮09年2月下旬至09年5月中旬古代史单元测试近代史高考内容省检(一)现代史高考内容省检(二)选修模块单元测试第三轮09年5月中旬以后回归考点关注热点模拟训练高考内容模拟考(三)模拟考(四)(1)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2)具体操作第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通识能力,力求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使之步步到位。第二轮复习是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第三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3)特点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平稳,特别是第—轮复习是按照教材顺序,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模块,循序渐进地复习,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复习状态。二是重在打基础,围绕着考试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温故知新,这对历史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讲,更为有利。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做到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尤其是要处理好第一轮与以前历史教学的关系,第二轮与第一轮的关系。有人把平时的学习比作在显微镜下观察部分事物,而把复习比作在望远镜下观察事物的整体。所以复习时应把教材重新组织,把它再加深提高,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复习轮次时间复习内容命题范围验收方式第一轮08年暑假开始至09年1月底2月初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历史(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阶段测试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半期考世界历史阶段测试选修一、选修四模块必修一、二、三选修一或选修四期末考试第二轮09年2月中旬至09年5月中旬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历史(古代—近代—现代)高考内容模拟考(一)省检(一)省检(二)选修模块模拟考(二)第三轮09年5月中旬以后回归考点关注热点模拟训练高考内容模拟考(三)模拟考(四)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复习法(1)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2)具体操作第—轮复习,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要使学生有一些通史感。如中国古代史包括: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轮复习,立足考纲、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注重史实归类整合、注重阶段特征。第二轮复习要求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具体操作:组建14个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单元,如中国古代史包括:单元1“先秦”、单元2“秦汉”、单元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单元4“宋元”、单元5“明清(1840年前)”。每一单元下设以下内容:建立时序、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同步训练。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知识简单化、规律化、系统化。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通过第二轮复习,引导学生借助比较、组合、删减、抽象等思维过程,获得一个更核心更简单的规律性知识框架,将学科知识变成学习者的知识。第二轮复习,主要任务是重新回归考点,巩固考点,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考纲,我们必须再回到考点上,根据考点深度与难度,同考点进行一次对话与交谈,在对话中进一步加深对史实的了解。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试题的质量,强调等时等量训练,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答题的最佳路径。(3)特点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灵活,根据课标和考纲,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轮次学习和复习有了明显区别,从技术上避免了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教材经过重新整合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尤其是第二轮复习,要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每一单元下设以下内容:建立时序、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同步训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也对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提出了高要求。二、更新观念迎接新高考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得起新高考的检验。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1](1)唯物史观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是依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以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史观备受瞩目。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现代化史观的观点。①现代化定义: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阶段进程。从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②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现代史观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无非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而同一生产力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例如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③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过去我们对非经济因素的评价,仅局限于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但现代史观认为,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亲缘关系、宗教观念、政治权力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是非常致命的。(2)文明史观我国研究文明史的学者中,马克垚教授和赵林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下面简要归纳文明史观对新课程教学的影响。①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在旧课程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是以五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文明史观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点,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点,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②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时,就不可能一一照顾到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变迁线索,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我们把“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专题,其立足点就是把它视为人类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讲述这一制度文明时,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正是这些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代议制的特征。③文明史观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都属于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存在教条化的谁决定谁的问题。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④文明史观认为应该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而非进行历史专业教育。例如,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腊罗马的内容,只强调当中的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因为这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而且这些精神产品至今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⑤文明史观强调历史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历史的影响。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历史最激动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们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静悄悄地改变。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项国家政策,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农民有多少田可耕;哥伦布到达美洲不只是他个人的伟业,还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⑥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与各学科联姻成为了大趋势。例如:“从近年的研讨题目看,经济——社会史的探讨范围涉及经济发展、农业、工业、贸易与金融的变化,人口、国家社会政策、家庭及社会关系、女性问题、科学及生态、习俗与信仰等各个方而。”[2](3)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在我国较早倡导这一理论的是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全球史观对我们教学和命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强调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于沛先生曾指出:“‘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3]③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生产力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6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