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中不足之处之我见
1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中不足之处之我见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吴金太[摘要]按照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材让广大一线政治教师耳目一新,具有旧教材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就该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教材内容的表述、知识点的增加与删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以分析,提出个人观点供专家及同仁的参考。[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不足之处建议一、教材的部分知识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经济生活》在汲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精华的基础上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相结合而构成的,整个内容无不体现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的原理(教材第四课P29有表述),因此,本人建议:第一,教材整体结构体系以这四个环节为基础并依次来划分单元章节,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教材中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完全可以渗透到这四个环节中去,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和全国人民一面思想旗帜固然重要,但作为《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没有必要单独成为一课,反而更应该体现在生产这一环节当中去,况且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第五课公司经营成功重要因素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全重复。《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本课所讲的四个方面内容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所以本人认为把本课内容放到第三单元更妥。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如果从当前所老百姓所需要解决的许多实际问题来看更多的是体现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政府的职能,所以建议把第二单元有关政府的知识融入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重点显然是讲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而体味文化作为文化生活的开门介绍主要是讲文化的含义、表现、实质等,这一内容明显与课题不符,所以首先建议: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应单独设置一课,作为文化基本知识的开篇介绍。其次,“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从这句话中不难发现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应该包括文化对社会中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与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合为一体,构成一课,体现的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再次,第四单元第九课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第十课中“思想道德建设”其本质是一致的,二者应该合二为一。第四,第八课中“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与第九课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属于当前发展先进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建议以发展先进文化为课题,有机整合第八课和第九课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教材知识杂乱无序的弊端。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被列为文化生活的教材内容也无可争辩,但是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可是教材把这两者分开明显欠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与第五课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两个重要的观点,从两课的知识内容来看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的方法论却在第五课出现,使得学生含混不清,不知所措。更何况教材P41页相关链接中的“实事求是”明显是属于第四课中规律客观性原理的要求。所以首先建议:第五课中“一2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小框题应该移到第四课第一大框题后。同样道理,第九课P73“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作为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二者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是教材又把这两个知识点截然分开,难道是故意给学生加大难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中讲到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然而第二框题又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难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吗?二者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从这概念中不难看出,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同时出现在教材当中显得多余、重复,所以建议取前舍后。二、部分教材内容的表述有漏洞《经济生活》方面:首先第二课第一大框题是影响价格的因素,其下有两个小框题分别为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不难发现教材是把价值也作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岂不是把“决定”等同于“影响”,显然无形中降低了决定因素的重要性,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其次,第六课第二大框题第一小框题“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这种表述容易让许多人误认为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甚至有人认为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广东省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第25题就是这样命题: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一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它因素,表达合理的是ABCD本题答案是A。显然本题是把股票作为风险最高,收益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尽管本题假设了不考虑其它因素,就算是排除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股息或红利一定能超过债券、储蓄的利息吗?事实上还是不一定成立。《政治生活》方面:首先,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中民主决策这一方式中讲到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可是教材中P20同时讲到决策机关通过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对决策加以研究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难道这里的专家就是指普通的广大公民,显然普通公民不是专家就难以参与这一民主决策。其次,从第五课P56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示意图中不难看出,教材明确肯定人民代表大会有四个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同时教材中又解释了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其实,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狭义上理解,我国的法律是由我国的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中国的立法机关。宪法还规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被授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等这些机关所拥有的立法权只能从广义的法律上理解,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立法权表述含糊不清,让人难以理解接受。3《生活与哲学》方面:首先,第五课P40在讲意识的作用这一框题时,教材指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教材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的指导应该的正确的指点、引导的意思,可是教材P36明确指出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难道错误的意识也有这个指导作用吗?其次,第七课第二大框题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这一大框题下讲了“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两个问题,然而许多学生误认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本课只有这两点,事实上第一框题中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客观性,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也应该属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实上考试命题时,如果命题范围限定在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有关问题,就应该包括整个第七课的所有内容,所以本人认为第二框题的名称有待改变。同理,第八课、第九课第二大框题的名称都有待改变。三、知识点的增加与删除不切合实际情况《经济生活》方面:(1)第一课P10教材在讲到外汇时对于汇率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显得过于简单,学生如果只是了解课本的那一点点知识将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实际上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该知识适当延伸、拓展。(2)第四课P30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小框题中讲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可是教材并未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作出明确解释,从而使得学生感到茫然;同时这一框题最后还讲到“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显然这是与哲学第十一课P92的知识重复,建议删除。(3)、第十一课新教材为适应当前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加了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等新的知识点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却删除了作为对外经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知识——进口与出口,实在令人惋惜!另外,这一框题P96中涉及到如“优化开放结构”、“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等经济术语过多过难,建议要么增加辅助材料解释,要么用更通俗的词语取代。《政治生活》方面:(1)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中教材对政府性质的表述与旧教材相比删除了“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难道这句话过时了?另外,关于政府职能的表述由原来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改为“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看上去新的表述更丰富,但实际上是累赘,更加繁杂,不利于学生掌握。(2)首先,第六课《我国政党制度》中P64讲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谓党的领导方式,是指政党率领、引导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实现特定目标的形式、方法、途径的总称。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一词含义甚广,涉及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对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领导,还有对党组织内部的领导等等。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所谓党的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掌握、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党的特定目标的方法、形式的总称。教材虽然提到党的领导方式,但又删除了旧教材中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关内容,甚至把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混为一谈,实属不妥。其次,第二大框题中第二小框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小框题内容与哲学第三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框题内容基本重复,建议删除。(3)、第八课P90中讲到国际组织的分类,新教材对此内容作了大量精简,甚至删除了综合性与专门性国际组织的这一划分类型,其实如果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当今国际组织的作用就应该比较全面、深入地掌握国际组织的分类,所以此处不该简单化操作。(4)、第九课P106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小框题中既讲到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又讲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这两者内容看,显然是大同小异、多此一举。《生活与哲学》方面:(1)、与旧教材相比第一单元增加了大量的内容,如第一课中《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三课中《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以及大量的辅助参考资料,其实学习哲学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关的哲学原理、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建议第一单元的内容要尽量精简。(2)、第五课第二大框题第二小框题“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40最后增加了一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本身难以理解姑且不说,但是用此观点来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在令人费解!有画蛇添足之意,建议删除。(3)、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课作为哲学的重点那是不言而喻,但新教材把旧教材中的内部矛盾(内因)与外部矛盾(外因)在此课删除,可是在综合探究P83中又简单提到这两个概念,不知这样处理是出于什么考虑,其实内外因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价值绝不低于主次矛盾等内容,建议内外因的有关知识应该在本课中归位。总之,课程教材建设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教材建设无止境,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材,任重道远!作者简介:吴金太,男,汉族,江西玉山人,1972年9月出生,教育硕士,从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工作16年,现为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政
本文标题: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中不足之处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6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