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报纸,它们是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一种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们十分类似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是它们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了约800年。2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基本情况归结为以下几点:(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2)“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人员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4)“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政治性材料。和官报比较起来,“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第一,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实效性较强;第二,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小报“的读者范围广。“小报”是一种从十一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刊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传报一半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的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悔、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有关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小报”之所以受到重视和欢迎,是因为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的传播的论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小报”能过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的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生命力的。4.“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关于北京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公布的,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关防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较小,出于民间的报房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邸钞”云云,只是社会上对它的一种泛称。《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这份《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距今422年;它是用雕版印刷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的“报儿”中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发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弥足珍贵。5.什么是“定本”?为了加强“邸报”宣传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第二章6.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18世纪60年代后,英国随着对华贸易的增长,因而比其他国家更迫切的企图中华帝国打开紧闭的大门,曾多次想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等要求。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侵略。7.《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米怜于1815年重返马六甲,创建近代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在此基础上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解开了近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宗旨: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特点: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期封面上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宗旨:该刊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的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人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等。特点:A.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B.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企业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C.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期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D.在宣传策略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9.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在华外包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他们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之前,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同样是外国人办的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的叫嚣更露骨。(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闭关政策被打破,中西文而变化交流得以恢复,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在华外报所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外报中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传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近代报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是有独立撰稿权的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通过外报的办报实践,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也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西方的办报经验为中国的办报经验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闻工作者。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的。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0.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诚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方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2)论述了办报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可以“达内事于外”,可以“达外情于内”。(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11.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1896年夏,随着维新活动的重要崛起维新报刊也纷纷创刊,将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枪。《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曾用笔名有饮冰室主人、哀时客、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等四十余个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请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时务报》每期约3万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编写四千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两万多字的文稿。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有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正是由于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时务报》的发行量与日俱增,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记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时务报》赢得了要求与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也遭到了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和嫉妒。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通过他在《时务报》的代理人汪康年竭力排挤梁启超,从内部进行劫夺。1897年10月,梁启超因饱受排挤而离职他去,其他维新派激进人士也先后离去,使《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12.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之一是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所谓“报章文体”,时指出现在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但没有形成气候。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文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问题出现后,称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度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第四章辛亥时期的新闻事业13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报在1907年后在上海相继问世。《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办。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
本文标题:新闻史课后练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6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