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慢性病伤残率、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越发刻不容缓。通过分别以“慢性疾病与健康/慢性病/慢性非传染疾病/慢病”等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进行相关搜索文献并简略分析评述,对慢性病国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行展望。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综述一、引言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发病潜伏期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病因素复杂,病程长,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怀,甚至是终身治疗。对群众的总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并且对社会资源再这方的投入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慢性病的防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疾病监测,掌握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死亡谱,确定慢性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断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公共卫生实践。随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应贯穿人的一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相关报告进行回顾,不仅使自己拓展关于慢性疾病防控知识,同时提升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认识。期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二、研究进展(一)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慢性病的监测与调查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础。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控以及策略应对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亓晓,张普洪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中详细地列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慢性疾病监测项目和实施情况。当中指出了,关于我国慢性病的发病、死亡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全国肿瘤登记系统、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国民体质监测。(2)连续的大型抽样调查:慢性病患病及死亡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次糖尿病抽样调查。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3次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3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此外,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当中也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数据。文章中特别提到在2002年,卫生部才将高血压、糖尿病和营养调查这3项调查进行整合,在全国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也是我国第1次将营养和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作为一项综合卫生调查项目1。他们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和监测机制的效果提出了关于中国慢性疾病监测的不足之处。①认为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覆盖面过低;②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慢性病患病数据是个人自报获得,可能存在低估;③我国目前在国家层面尚缺乏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慢性病新发病例监测系统。④肿瘤登记等患病监测覆盖人群也很少,且大型调查中只是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信息。该研究的分析主要基于2012年的数据。如果研究中所有的数据详实可信,那我国的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实存在覆盖面不够广的缺陷,并且各个监测项目之间数据可能存在交叉重复的状况。缺乏重点数据着重监测的机制,调查与普查的实施也不够完善。这些客观原因难免会导致数据的准确性降低。(二)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饮食、体力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以及出台的酒精滥用控制形成一整套慢性病控制的策略框架。其中有有六项概括了慢性疾病防控的综合策略。(1)提高慢性非传染病在发展工作中的优先程度,把防控此病纳入到所有政府部门的政策中去;(2)在政府高层层面,制定和加强国家慢性非传染病防控政策和计划;(3)在促进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以减轻非传染病共有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使用烟草、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和有害使用酒精;(4)促进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病的研究;(5)促进慢性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伙伴关系;(6)监测慢性非传染病及其决定因素,评价进展。2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内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主要还是靠顶层的国家部门和政策机构来推动。国家的相关部门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慢性病综合管理的有效模式和政策机制,为慢性病防治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2004年由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政策建议心组,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查”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和多部门合作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形成了各部门的专题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营养改善与相关政策研究》一书,这是实现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范例。2006年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中国慢性病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慢性病患病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经济负担,指出控制慢性病重在预防。2007年由卫生部牵头,通过分析我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慢性病干预的医学、社会学意义以及慢性病干预模式和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评估我国慢性病社区干预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慢性病防治有效措施在基层卫生机构应用的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3。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编辑了《中国新闻—两会特刊》,指出慢性病可防可治,从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入手,将关1亓晓,张普洪,张勇,万霞,杨功焕.《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20122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20103张丽娣李乐之.《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2014口前移,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构建健康社会。这些具有大量科学证据的研究结论,促进了我国各方面的决策者以及各方学者的关注,为新医改等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慢性疾病的防控干预技术近年,由于慢性疾病增长势头不断抬高,各地区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依然是中国疾控中心的系列研究,白雅敏,王卉呈等人在《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总结提炼出了几个较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的技术。首先他们论述了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项目暨卫生部“健康体重与血压管理”社区应用项目。4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各个地方的实验经验。具体总结为:技术一:为管理人群提供个人慢性病风险评估,实现人群自动分类,帮助基层医生对管理对象个体化指导、量化评估效果和提示定期随访。技术二:开发并提供社区居民健康改善和个体管理工具,为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干预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指导。5其次,探讨了最容易推广和最经济适用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技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最初提出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法,旨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身保健活动。6简单来说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用自我管理方法来控制慢性病,即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主动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保健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持下开展自我保健。该技术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决定权掌握在病人和潜在的病人自己手中。相对地减小了社会在慢性病防控上的资源投入和经济负担。因此在宏观和微观社会防控体系的建立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社区为基础,基层普遍适用。应用和推广安全、经济、有效、适宜的慢性病防控技术。这样的建议不容忽视。三、总结与思考罹患慢性疾病的人数快速增加,以成了世界性难题。慢性病病种多、病程长,这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带来了巨大困难。导致慢性病的危机因素,尤其是行为危险因素,大多为生活习惯导致。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慢性病的防控上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有限。且关于慢性病防控的工作的卫生工作的地位还未被列到优先级别。对于这一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只能靠接下来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调查状况来指引向政府的决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慢性病又存在不同的特点和病种,对于防控的模式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个地区在中央大的防控政策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本区域的模式和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研究和干预。4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105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20006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10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促进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大大增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知识。同样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这将为危险因素自我干预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推广打开局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为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慢性病列入了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加强健康促进和教育,对控制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到,慢性病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慢性病已经造成大部分死亡和疾病负担的原因,这4种疾病及其共同的危险因素应成为未来我国慢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参考文献:[1]张丽娣李乐之.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1):91-93[2]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0,18(06):651-653[3]刘晓娜,张华,赵根明,徐望红.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发展历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02):79-83[4]亓晓,张普洪,张勇,万霞,杨功焕.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2,20(02):214-217[5]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01):13-16[6]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08(02):49-51[7]曲学申、郭则宇等.城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模式探讨.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5,3(02):83-86[8]曹闻.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中医药管理杂志[J].2008,16(08):617-618[9]卫生部.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标题:慢性疾病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7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