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成人高考-生态学名词解释
1.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特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一起,形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死亡和消失的,又不断通过新生个体的补充而持续,所以进化过程也就是种群中个体基因的组成与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进化的基本单位。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例如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水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而在水生环境中,光照或氧气为限制因子。3.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是进化的产物。尽管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但自然赋予的生物属性仍属于其基本特征。因此,人是自然的,尤其在种群增长更是这样。4.非枯竭的自然资源非枯竭的自然资源是指供给稳定、数量丰富,几乎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源。这类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全球性水资源、大气和气候等。5.酸雨主要指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SO2、NOx等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使得降水的PH5.6以下,形成酸雨。。“酸雨”是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其准确叫法应为酸性沉降,既包括酸雪、酸雾、酸冰雹等酸性降水,又包括空中的污染物以干物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与水分作用生成的酸。6.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方便,并不是说生物多样性只表现在这三个层次上。生物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各个方面。7.就地保护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进化适应变化的环境。8.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消除生态系统退化地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地物质、能量和信息地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地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正常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9.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共生原理,多种成分间的相互协调和互补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转变的方向。10.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系统,是人们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1.寄生生物可利用环境资源,对于植物来讲,主要指阳光、水、营养物质;对于动物,则主要指食物、空间、交配伙伴,所有这些环境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有限的环境资源,无论是在种群内、还是种群之间,总会产生竞争,因此竞争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相互作用。2.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即此前从未有生物定居过的地点发生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原生演替因为原始环境中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基底条件严酷,演替时间长。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概念最早是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的。最初的定义包括空间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物理的相互作用。近代生态学家更倾向于从能量流动、水和其它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循环来研究生态系统。4.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根据人口的每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人口的增长趋势。如果人群中幼年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将迅速增长;人群中幼体比例少而老体比例大,人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将保持稳定;如果人群中从幼年个体到老年个体的比例逐渐降低,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可以维持稳定。5.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可枯竭的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演化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数量有限,其中有的将会枯竭,如化石燃料;而有些则在不合理利用时才会枯竭,如能适当利用就可不断更新,例如生物资源。6.烟雾污染随着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由工厂和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烟雾,对生物和人类造成毒害,称为烟雾污染。7.迁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不能维持,或者如果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人类管理下的条件中繁殖、喂养和培育以维持个体的生存,就是迁地保护策略。8.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物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物种的个体,共享同一个遗传物质库即基因组。不同物种的个体间或者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者即使能够交配产生后代,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9.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指在实践中根据生物有机体,主要是农作物、牲畜和环境间的生态适应关系,采用适应性对策农业系统,如休闲套作、间作套种等,提高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精耕细作和投入有机肥等。传统农业生产力提高有限,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生产耗时耗力,比较分散。10.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正常的演替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1.竞争生物可利用环境资源,对于植物来讲,主要指阳光、水、营养物质;对于动物,则主要指食物、空间、交配伙伴,所有这些环境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有限的环境资源,无论是在种群内、还是种群之间,总会产生竞争,因此竞争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不同生物种群间的叫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生物种内的叫种内竞争。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食物链之间彼此交错连结而形成网状结构,这一结构就叫做食物网。3.地球人口承载力地球对人口的承载力就是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因素综合条件下的最大环境容纳量,它不是适合度人口的含义。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即地球的承载力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依赖于自然条件,如土地面积,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资源,还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所决定。4.可更新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可借助于自然循环和生物自身的生长繁殖而不断更新,保持一定的储量。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地区性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红外线并阻碍红外辐射的通过,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除CO2外,CH4,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6.生态系统多样性从全球范围来看,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关系,以及气候、地形、土壤的不同,造成了陆地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因此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这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7.动物细胞银行从事细胞的培养、冻存、特征化以及质量和污染控制的机构就叫做细胞银行。以现代低温生物学技术建立动物细胞银行,深低温(-196摄氏度)冻存动物的生殖细胞、体细胞、受精卵和胚胎是一条保护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8.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9.“城市热岛”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普遍较高,因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夏天制冷,冬天取暖,都会增加城市的气温,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邻近地区,形成所谓的城市“热岛”。10.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共生原理,多种成分间的相互协调和互补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转变的方向。1.耐受性定律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指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2.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少散热量。4.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的种间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包含兼性互利共生和专性互利共生。5.生活史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活史的关键组分是个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6.原生演替生物群落的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7.生产者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生产者能将太阳能或地热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由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的有机物的分子键中。8.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很复杂,使得食物链之间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网状结构,这一结构就叫做食物网。9.气体型循环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形式为气体,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速度快。且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氧、氮、碳都是典型的气体型循环。10.酸雨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雨雪的酸碱度下降。一般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间接或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限制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起关键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3.自疏自疏是固着生物个体间竞争的结果。例:植物竞争。4.r-对策r-对策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是发育快速、成体小、繁殖能量分配高、可产生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世代短。杂草以及一些农业害虫是典型的r-对策物种。5.分解者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作用与生产者相反。分解者有细菌、真菌、蚯蚓、螨等无脊椎动物。6.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包括鳞、硫、钙等的循环。其特点是贮存库主要是岩石、沉积物、土壤等,与大气关系甚少;循环过程缓慢,沉积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物本身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是非全球性的,因而容易出现局部物质短缺。7.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可枯竭的自然资源是在地球演化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数量有限,其中有的将会枯竭,如化石燃料;而有些则在不合理利用时才会枯竭,如能适当利用就可不断更新,例如生物资源。这类资源根据能否自我更新分为两类。8.生态退化生态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正常的演替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9.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甲烷等气体犹如温室玻璃一样吸收红外线并阻拦红外辐射通过,致使全球气温升高的效应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范围的升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控制温室效应的根本就是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如CO2甲烷等。10.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即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因为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进化适应变化的环境。就地保护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1.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存活、生长、发育、行为、生殖和分布有着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2.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即此前从未有
本文标题:成人高考-生态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8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