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SD成都至都江堰讲解原贴名“以都江堰线路讲解为例,分析口试”原创:SD以都江堰为例,示范考试讲解:(这段讲词情景投定在行车到达都江堰前10分钟)很荣幸今天可以和三位老师一起前往都江堰观光游览,这样的交流机会一生只有一次,真心希望我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都江堰源远流长,万古长存,在历史上,它孕育了古蜀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1982年,国务院将其更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什么四A级风景名胜区等等头衔,都太多太多,我都记得不太清了,这根本不算什么,只是虚名,更不是我们游览它的目的。都江堰由于开发很早,使川西平原的物产极为丰富,加上航运的发达,经平原的城镇带来商业的繁荣。因此,早在汉唐时代就开始名声远扬了。古往今来,都江堰以它宏伟的工程,和他周围壮丽的山川,优美的村园,动人的传说,以及伏龙观、二王庙和安澜索桥等的建筑艺术,招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溯自汉、唐以来,都江堰早就成为了文人学士的旅游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秋天,司马迁利用从长安出使四川,云南的机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都江堰。这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是古堰的第一位旅游者。后来,他根据自身的见闻,在《史记~河渠书》里,对战国时杰出的水利专家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丰功伟绩,作了热枕的歌颂,并描绘了都江堰梓柏大竹,随水漂流,风帆往来,灌溉万倾良田,年丰人寿,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东晋时期,四川崇庆县的常璩,是一位西南地方史的开创者,他曾几度游览都江堰。后来,他撰写《华阳国志》的时候,不仅赞扬了李冰治水的万世之功,还对都江堰在防洪、航运、漂木、灌溉等四者兼备的综合效益方面,也作了真实的记载。诗圣杜甫游览都江堰后,写下了“锦江暮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历代诗人贾岛、岑参、苏轼、陆游、范成大、杨升庵等,曾在这里把酒临风,笔走龙蛇,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漫游都江堰,他回国以后,在《东方见闻》中回述说:都江水系,川流甚广,不类河流,竟似一海,号称“陆海”。船舶往来甚多;稻香鱼肥,民多殷实。在清代,德国地理学家李霍芬慕名而来,在参观期中,赞不绝口。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经伦比,他还发表了著名论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随着四川旅游事业的大发展,都江堰宾至如归。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络绎不绝。许多国际友人来到这里,或一日游或二日游。他们到文物商店购买徐悲鸿的奔马、天马,当然是复制品。张大千的仕女、王母、麻姑和花蕊夫人等的拓片画像,经及灌县精致的玉器。他们夜宿江油,畅饮茅梨酒,饱餐白果鸡,白果就是银杏果,所饨的鸡鲜香四溢,令人垂涎。99年朱容基到此视查工作,品得此鸡,泼墨提下“天下第一鸡”破折号朱容基。由此可见一般。他们得到了一个共同的感爱“古堰好,灌县美,川味浓,醇酒醉。当然,我们也别把话题扯远了,回过头再来说说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秦郡太守李冰率师修建的,225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被誉为“千古奇功”“镇川之宝”。它是治理岷江的巨大水利工程。引岷江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岷江自上而下,由于山高坡陡,夹带大量泥沙流入平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灌县正处在岷江出山口涌入平原的过度地区,于是蜀郡太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利,从前人治水的经验中选择利用灌县城西的地形特点资源条件,于岷江就地取沙石修筑“分水堤”将来热凶狠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了内、外两江。它的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部份组成,三个部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互相制约,构成了一座完善的无坝引水工程。这座工程在修建时,还巧妙运用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使其能够科学地解决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的施工,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措施,使都江堰的灌区由以前的12个县200余万亩,扩大到今天40余县近400万余亩。在蜀国的土地上,最值得千秋万代纪念的治水英雄是李冰,四川有了李冰,真是天大的幸运。当我们看到咆哮而来的狂野不拘的岷江水,乖乖地听从堤堰的驯导,按照指挥各得其通,从此改恶从良,造福百姓。你不得不对李冰佩服崇敬。怎么也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竟然想出了这么科学的方法,让以后2000多年人们的所有聪明才智都无法企及。李冰超人的智慧来自哪里?看到都江堰,有时真的宁愿相信有神的力量存在。也许,对于大多数的游客朋友来说,站在都江堰上,没什么可以让他激动的,因为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堤坝而已。与其说花费时间和脑力去追寻那些遥远的历史,倒不如坐在茶馆里面自我娱乐一番来得逍遥自在。确实,人文景观对人的要求太高,站在它的面前去追问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苦差事。相比之下,自然景观是直观的,它的美是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可是能够值得回味的东西却并不多。李冰只是战国时期由秦国派往蜀国的郡守,是典型的北方人,可以说他们开始对蜀国的情况并不了解。到了成都以后,为了治理都江堰,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然后选择了最佳的科学方案。其实,李冰的聪明之处就是在地大量吸取了蜀国人千百年来治理洪水的经验。从鱼凫、大禹、鳖灵以来,蜀国人长期与水抗争,特别是氐羌民族几千年来有一整套对付洪水的办法,这些都为李冰治水的成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去看一下蜀国人因洪水所受的共苦难,你就理解为什么在2000多年前,在都江堰会诞生一项这么伟大的工程。刚才提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是鱼嘴分水、飞沙堰分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灌溉。那么这三大工程都是李冰系统完成的。至今为止,虽历代有所整修,但其治水的要旨一直没变。比如鱼嘴的位置几经变迁,鱼嘴工程从竹笼到铁牛,再到钢筋,材料越来越现代化,但治水的原理却自古未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这建立起了一个分洪、排沙、引水、防洪的科学体系,在世界科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至今你在发挥着效益的、治水的科学原理一直沿袭到今天的水利工程。中国三大古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西门渠”只有都江堰冲破了历史的重围,沿伸至未来,旁者,都被历史大浪所淹埋。其实原于都江堰合理的解决了排沙,原于都江堰的六字要诀!李冰将他治理都江堰的经验浓缩成六字要诀“深淘滩、低作堰”并告诉人们这是整治都江堰的最高准则,要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所谓“深淘滩”就是每年都要淘淤积在飞沙堰坝前的沙石,以保证宝瓶口正常进水灌溉成都平原,但淘滩深度又不能过低,在飞沙堰远坝对面的凤栖山脚下的河床边,李冰当年在此埋有石马作标记,岁修前,淘见石马就行了。但是,石马早已消专声匿迹了。同在淘滩的标准,是依照明、清时代埋下的三根卧铁,每年淘见卧铁就行了。而“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维修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低到什么程度呢?这要根据宝瓶口的“水则”与“灌区的用水量来决定。现在堰顶平于水则十五划,每划等于一尺,就够了。如果水量高出”水则“十五划。灌区就要闹水灾,低于十五划,灌区就要缺水,这就是六字雇最珍贵的科学性。把握了这个准则,都江堰水利工程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一个完美的、科学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这样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以它孜孜不倦的灌溉滋润着成都平原。本来“天府之国“的美誉属于关中平原,自从有了都江堰,这一美名不得不让位给成都平原。故有句俗语道“天府美自古堰来”。好了,我们也到此走完了这条全长40公里的成灌高速,源于1926年建成的成都到灌县的成灌马路,也是行至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青城山等世界大腕景区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四川旅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象都江堰的水一样。回过头去,百感交积,若有所思--这,就是我的路。立成讲解法之:都江堰加点成功率90%原创,转载请经作者本人允许.原则: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水利史上的奇迹,是天府之国的源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让更多的人了解都江堰,是推广四川文化,宣传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是我们每个导游的职责和义务.而不是仅仅为了挣钱.时间:从白云顶隧道至都江堰市40分钟的专题讲解.重点:突出历史意义,通过两千多年历史跨度的讲解,特别是中国文化普遍面临的遗失问题,增加游客的民族感,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讲解提要:很多人都知道都江堰,知道有这么一个水利工程,但具体什么样,有什么作用却比较模糊.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最后由蜀郡太守李冰完成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2000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含金量都是非常高的,那么,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的都江堰是凭什么获得如此殊荣的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虽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一,但里面李连杰扮演的无名为首的赵国剌秦团队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剌秦”这一主题展开的,我们不禁要问,赵国和秦国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为什么如此多的赵人要来剌秦呢?时间还得往前移,战国末年,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七个大国,他们就是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其中以赵国和魏国最为强大,西北地区的秦国在商秧变法后也逐步强胜起来。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元前262年,秦国入侵韩国,攻取韩国的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现在的山西省高平县境内)与本土的联系。韩国上党守将不愿投降秦国,就将这块地方送给了赵国,赵国派了老将廉颇入驻该地区,这下把秦昭王惹火了,我秦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方,却被你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拣了便宜。于是秦国将矛头指向赵国,开始了一场长达两年拉钜战,秦国投入部队约60万人,赵国也投入了四十五万精锐部队。最终于公元前260年双方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国使用反间计,使得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秦国暗地里起用军事天才白起,通过诈败引赵括上当,陷入包围中,最终战败,5万人战死,40万人投降。为了永绝后患,白起对投降的四十万赵军使用欺骗手段,将他们全部活埋杀死,只释放了二百四十个弱小的士兵回家。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惨烈的,这一战消灭了北方强国赵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赵国从此以后一蹶不振,为以后的秦始皇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我们再看一下现代战争史上规模相当的当属解放军三大战役中的淮南战役,解放军投入战斗的主力也是60万左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后勤工作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弹药粮草充足,才有取胜的可能。那大家知道这60万部队后面有多少人做后勤保障,运送弹药粮草吗?543万!整整543万老百姓在后面支持着解放军的后勤!那大家知道在长平之战时,秦国的总人口有多少吗?不足五百万!不足五百万的老百姓如何做好60万军队勤保障的呢?长平之战秦国在远离国土500多公里的地方整整打了两年,当时的粮草运送比例专家推测为192比1,也就是说192担粮食从国内出发经过长途运输送到战士手里,只剩1担了,其余191担都损耗了。同一时期模扫欧洲的亚力山大大帝的军队才只有五万人而已,而秦国却有整整60万军队,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秦国做到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谜底在哪里?就在各位朋友面前,就在四川,就在都江堰!其实在长平之战更早的时候,秦国就有入侵韩国的计划了,公元前316年,秦国宰相张仪提出攻打韩国,大将司马错却请求秦惠王发兵攻打正在内乱的巴蜀两国,他说:蜀是西方偏远的国家,攻打他们易如反掌,更能获得他们的土地、钱财,足以富裕人民,增强我们的实力,攻打韩国,需要大量的粮草,如果是短期作战还可以,如果长期打,恐怕不一定会胜。原来,司马错是看上了四川富足的物资、人力资源、战略地位,不仅可以充当秦国的粮仓,更能从长江攻打楚国。秦惠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让司马错带兵打蜀,10月份就灭了古蜀国,后又灭了巴国,从此,四川就正式纳入了中原版图,也成了秦国的主要粮仓,后勤保障基地。古蜀国在没有修建都江堰之前,土地是肥沃,但是饱受岷江水患,古蜀国三代蜀王都是治水英雄.包括中华民族的英雄大禹都为治理岷江水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使得古蜀国粮食产量不是很稳定,时高时低,完全靠天吃饭.公元前277年开始,秦国的第三任蜀郡太守李冰就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于公元前256
本文标题:成都都江堰讲解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0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