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无私奉献成语_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第1页共9页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第2页共9页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14.(07高考政治江苏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15.(04年江苏政治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6.(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17.(00年全国卷)“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18.(03年春季试卷)耳听为虚的错误是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19.(04年江苏文科综合试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0.(04年两广政治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21.(99广东政治试卷)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2.(02年广东、河南高考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3.(87年全国卷)“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5.(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第3页共9页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6.(03年江苏政治试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29.(99年全国政治试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30.(04年全国高考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31.(2004年内蒙海南卷)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2.(06年文科综合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33.(2004年内蒙海南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4.(00年广东政治卷)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05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此回答35-36题。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第4页共9页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7.(88年全国政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①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②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④要学习间接经验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8.(97年全国政治试卷)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39.(01年春季政治试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40.(97年全国政治试卷)《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42.(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第16题)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3.(99全国高考政治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①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4.(00年全国政治试卷、01年春季政治试卷)“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矣;第5页共9页不学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A.难与易因人而异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2000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医讲求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45-46题。4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意识的能动作用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46.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C.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的原则D.对立统一的原则47.(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中医药是我
本文标题:无私奉献成语_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0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