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与问题
1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与问题我国学校体育在创新发展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体育理念的同时,观念不断更新,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出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逐步统一。学校体育在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主要突破(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体质教育论”到“健康第一”在经历了“体质教学论”、“双基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实验”的有益尝试之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在基本确立了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主要收获有:充分肯定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确立了增进身体健康的首要地位;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关注教学效果的长远收益。(2)课程目标从“目的任务”到“教学目标”、从一维“生物体育观”到“三维体育观”(生物——心理——社会)在经历了有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观的争论之后,让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体系有了新的认识,逐步由传统的生物体育观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争鸣探索,即由单一的体质教育向多维度发展,学校体育价值由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2001年,舒盛芳提出新世纪体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身体发展目标(增强体质)”,“技术技能目标(掌握‘三基)”,“心理发展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个性和创造精神)以及思想品德目标……,2001年9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开始实验。新的课程目标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完整表述。实现了以下方面的转变: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对完整的人的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心理方面的重视。(3)教学内容的选择从竞技运动项目到体育文化观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均与体育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历的“竞技运动教材化”、“有关体育教学大纲问题”的专题研讨之后,达成了一些共识:理解了体育课程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加深了对素材与教材、“基础”和“基本”的认识;体育教材的“生活化”;竞技运动教材化;体育教学中引进大量的新兴体育运动,标志着多年来理论界和一线教师们在体育教材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标志着体育教学内容走出了单一竟技运动项目2的瓶颈而进人体育文化观的领域。(4)从单一体育教学模式到多模式体育教学“传习式”体育教学是指选择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竞技运动技术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其思想基础的依据是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反射学说,形成以“示范一讲解一练习”的教学公式。“即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苛求动作技术的准确与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作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手段。它实质上是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与具体表现。“传习式”体育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一分化一自动化”的规律第二,注重技术掌握过程中的“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认识规律第三,注重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与当时的整个教育界对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重视有关。其实,“传习式”体育教学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第一,把普通学生按照运动员的要求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掌握期望和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第二,把人类“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普遍认识规律刻板化,随处套用,而忽视了技术学习过程中不同项目的自身规律和学生的兴趣追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整个学校体育界深刻地认识“传习式”体育教学的弊端,逐步形成“破旧立新”主导思潮。“破旧”指打破沿袭多年的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传习式”教学模式。“立新”指建立追求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5)从“师道尊严”到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经常被忽视。教学地位上,师生关系由服从和被服从,向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法上,则由注重教师的教法向学生的学法转变。(6)体育教学方法从“教法”到“学法”在意识到“填鸭式”和“注入式”教学的弊端之后,在引进并借鉴国外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之后,创造出情景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发现、合作、探究、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7)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举国上下开始了“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运作“的教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盲目与混乱之后,借鉴苏联、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先进体育教学理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8)学校体育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3学校体育改革已不再局限于体育课堂的教学,而是涵盖了从课程类型到课间体育活动的全方位的改革,标志着体育课、上下午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内的大体育课程的观念正在形成,同时,也凸显了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切人点和突破口地位及重要性。(9)从“体育达标“到”健康达标”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体现了“健康第一”的体育观,也展示了学生体育锻炼评价向目标性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2、问题与困惑第一,学校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产生的作用不明显。2006年,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的同时,但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近视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学校体育实践与学生体质健康出现反差。表现在体育课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不甚显著,常规体育课存在难以达到学生锻炼身体应有的生理负荷,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偏低,“温室型”教学不知不觉抬头。因为安全、学生兴趣等因素,体操、田径尤其长跑等项目在教学中被删减。第二,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观念更新太快,但体育教学实际操作跟不上存在着对新的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以及新的体育教学理念难以量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淡化竞技运动技术”到底“淡化”到什么程度,在理论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诊释。因此,造成一线体育教师困惑与迷茫。第三,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第四,升学压力有增无减,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升学压力“幼年化”,学生周末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每天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倡导性口号,很难得到具体落实。第五,办学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别仍然很明显。一些特大城市,如上海市中心学校开展体育课“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无兴趣参加体育活动。第六,决策管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贡献不明显。基础性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理论研究少,实验性研究少,对实践具有较高指导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依然存在。措施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4(一)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当然,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健康教育》课程。1健康三维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健康五要素说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二)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身心是和谐的统一体。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运动兴趣有助于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项有兴趣的的运动技能。(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七)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考虑各地区人文、地里、环境等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开发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八)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将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5对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机制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学校体育改革将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展开,以提高青少年体质为目标,通过必要的改革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小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我国学校体育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今天来看,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成绩是主要的。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学校体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并加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其结构体系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上述五方面目标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目标,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综合上述五方面看,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十分重视对人的培养“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体育事业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第一项重要事业。《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学习领域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如:水平一: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会做简单的动作组合水平三: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水平五: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水平六:在提高所选运动项目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和参加课外体育比赛。6在教学方法方面:过去我们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采用传授式教学(极端方式表现为“填鸭式”)、接收式、机械式操练,忘记了学生的自主构建,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今,我们以为的强调自主构建,强调启发式教学、引导性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虽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虽然学习可以更加深入了,但学习效率却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应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传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不能丢,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我们也要有选择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有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者们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存在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受到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采用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校体育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代表有:舒盛芳、沈建华撰写《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与问题》一文,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系统的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9大主要突破和6大存在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开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专栏,及时就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展示和探索。其中:季浏从运动技能传授的角度,阐述了对新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的详细解读,提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处理好运动兴趣培养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二,处理
本文标题: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与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