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济学思考关键词:政府改革从国家的起源和沿革发展的历史看,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这是无可争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考察政府经济职能履行的科学性,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规定着国家机构的设置与调整的规模、职能以及国家指导、协调社会活动的方式与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使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成为十分紧迫的间题。为了使政府机构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正在进行第9次政府机构改革。1.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历次机构变化的原因都在经济方面,变化比较大的也是具有经济职能的部门。1952年,政府机构增加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家开始转向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又从苏联移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增加的政府机构全是具有经济职能的。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经济职能的部门占机构总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且在每次机构改革中变出最大。2.每次机构改革,都缺乏机构设性、职能划分的充分研究,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不适应经济活动,不调整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之时,往往就事论事,大哄大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始终忙于具体的钱、财、物、产、供、消的组织和分屺,政府机构澎胀了,就把有些权力下放到地方,对某些机构进行合并、敬消。在地方利益刘激下,经济比精减前活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地方封锁等间题,政府又把下放的权力收上来。因而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始终没有走出“情减一明胀一再情减”的恶性循环,在经济发展上始终没有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误区。(二)我国的政府管理机构,基本1_是按照前苏联的漠式建立的。政府对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采用高度集权和行政命令手段统一管理。在自然经济或经济基础脆弱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讨力。但在生产力发展呈多层次、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传统模式必然会渗响生产力的发展。主种本初在伐国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占有形式相结合,使政府机构具有了双重身汾:作为生产资斗的所有者的主体,必须要参予经济活进行具体管理,保证所有者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政府机构,它又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这样在经济发展中就形成了一个长期以来没有走出的二元因境:一方面,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国内国际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管理、地域管理,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联系中形成了许多“梗阻”,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把方方面面都能管住,不断增设机构,增加人员,使政府机构庞大。这种二元困惑,实际上是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双重权力的困惑。行政权力是政府机构以国家身份行使的权力,具有不对等性、强制性、普遍约束性。在权力动作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机构同其它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变更,不以双方协商为前提,为了保证“政府意志”的贯彻,可以单方面实行强制性措施。另一方面,在承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并不一定对等,在许多行为中,权利和责任是相互分离的,如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争议,政府机构还享有处理争议的行政司法权。经济权力是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力。在市场活动中,经济权力都是由一定的契约关系建立起来,平等享有。各权力主体之间是平等自愿的、有偿的,任何一方都不享有非经济的特权。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终止等,都要以双方同意为基础,不能胁迫或强制。其效力仅仅是发生经济关系的主体之间,不具有普遍性。
本文标题: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