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巴塞尔协议Ⅱ及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巴塞尔协议Ⅱ及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姓名:周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程希骏20091001巴塞尔协议Ⅱ及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作者:周颖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陈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研究2007近十几年来,国际上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和管理方式正进行着一场革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就是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促使国际上各先进商业银行纷纷着手开发或是发展自身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商业银行更加需要在信用风险管理这一银行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上做到与国际接轨。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无论从经验上还是技术上都比较落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刚刚起步。本文在全面考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评级体系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从中找出可以吸取的精华,并探索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建设的必要性和内部评级的作用;第二章论述了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银行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与应用现状,阐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的评价方法及美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现状与特点,并通过瑞士联合银行的案例具体分析了先进内部评级体系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银行因素和非银行因素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特殊性、评级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进行体系设计,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框架设计、模型设计、数据处理流程以及配套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意见,从内部评级体系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第五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应用提出了发展思路及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分析了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及在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最后形成结论性意见。2.学位论文段金龙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2006随着标志银行业内重大风险管理认识变革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中国的银行业将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如何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摆在我国银行业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层面上,从全面的比较和分析中对国内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简述了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资本管理理论;第三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后,剖析了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介绍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情况从中得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整体框架,以及在此框架下的每一构成要素的建设情况,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第五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运行的机制和基础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研究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从而降低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商业银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3.学位论文黄曦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2005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直以来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并增强银行的竞争力。美国是宏观信用体系建立最早的国家,其宏观信用体系最具有代表性,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也是最发达的。考察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使我们发现成熟信用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信用理论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质所在。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同时也使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过去消极被动的回避方式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的组合方式。信用风险评级模型是美国商业银行使用最为广泛的信用管理工具。风险评级是银行揭示贷款风险的主要指标,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西方国家多数银行都将评级用于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内部评级是指银行使用自己的评估系统,对信贷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及对银行风险资产监测的信用管理活动。外部评级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说的,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评级活动。信用风险管理中一般会考虑对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结合使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环境,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做到:在宏观上,建立明确的国家金融战略目标,协调好国内金融与国外金融的关系,协调好国内金融发展与国外金融发展的关系;建立多层次的信用管理体系,做到分层次、多元化、分步推进;充分利用国家信用化解历史积累的信用风险包袱,妥善处理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历史累积的存量不良资产。在微观上,学习和借鉴现代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充分揭示风险;适时推出信用衍生产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建设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逐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设计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相匹配的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加强我国银行业的信用文化建设,使信用文化成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推动力。4.学位论文李茜内部评级法在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计量中的应用研究2008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采用的内部评级计量方法建立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代表了国际化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商业银行改进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重组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了直接借鉴。实施内部评级法可以精确量化风险,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离新协议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随着国际竞争的需要及国内银行的业务拓展,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监管都离不开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国银行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上市银行,研究和实施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与标准法相比较凸显内评法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及优势,介绍美国商业银行和瑞士银行内部评级的最佳实践;回顾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发展,剖析目前现状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差距,并阐述中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其次,详述一维评级核心技术—客户违约PD,以及中国银行违约概率模型的建立过程、初步成果及应用方向。提出创造违约损失率LGD的实施条件,建立两维评级的分析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据支持,优化相关制度及业务流程等关于两维评级法的实施策略。再次,阐述内部评级法在中国银行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在信贷政策、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以及RAROC考核等组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是结论。基于违约概率的PD模型以及对交易进行违约损失率LGD的评级构成内部评级法的核心,目前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尚未实现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挂钩,评级的结果不够准确,不能精确量化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内部评级法的建立存在较大的阻碍。中国银行应研究提高风险计量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以内评法为核心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分析模型,制定出与之配套的、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优化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研究内部评级的应用方向和策略。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最终实现符合新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5.学位论文伍可珂湖南省工商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研究2005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订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是“新巴塞尔协议”。对比1998年的《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信用风险的衡量及风险资产的计算进行了重大修改,提出了计算风险资产的“新的标准方法”以及基于内部评级的替代方法。这使得内部评级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的作用被给予充分肯定。本文考察了国际信用风险计量理论和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实践经验。当今大多数国外银行,它们都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从评级对象的确定、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评级方法、应考虑的因素(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市场竞争、管理水平、产权结构、主权上限等)、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跟踪复评以及专业评级机构结果的利用等等方面制定了清晰的指引和以量化为主、定量定性结合的标准评级方法。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基本上涵盖了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方面,成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最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工商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的问题。工商银行全面推行客户评级的时间不长,在指导思想、评级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评级方法方面,量化精准程度不高、忽视现金流量分析和行业研究,导致评级流于形式,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为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审查分析方法来揭示风险、量化风险。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一套适用工商银行实际的信用评级体系,从客户信用资料的收集、基于财务分析的信用评级方法到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综合阐述了该体系的主要结构、方法和操作。6.学位论文许冬凌关于股份制改革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20062004年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改革也已进入关键时刻。因此,在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之后,构建一个组织科学、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谋求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本文对从信用风险的成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美国和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如何改进信用风险管理,奠定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基础。本文第一部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企业信用状况较差等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模式非市场化、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等方面。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我国银行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一个核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定义、要求和三种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董事会与高管层的职责、管理框架、条线职责、风险测量、独立审计等几个方面,特别以花旗集团为例,进一步说明了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接着以德意志银行为例,介绍了德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中包括风险管理原则、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工具三个主要方面。从对以上两个银行风险管理案例的研究,总结西方先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普遍特点,以供借鉴。第四部分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一是从单一的降低不良贷款为主,转向建立以股东长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探索风险——收益平衡的管理方式,以经风险调整的收益作为衡量和考核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好与坏的标准;二是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机构,各层级的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和报告,理顺风险管理路径,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三是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方式对业务发展进行引导和约束,强化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硬化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加强对业务结构调整的引导;四是加快研究内部评级法,建立完整连
本文标题:巴塞尔协议Ⅱ及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