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3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标准A、以史学质的变化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陈光荣、吕美泉。B、单纯以史学思想为标准,以史书体裁为标志,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彭中德。C、以史学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仓修良、瞿林东、王树民。D、以史学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齐思和、李宗邺、邓子美、刘节、陶炳、高国抗、宋衍中。E、以社会形态的演变作为社会分期的标准,代表人物有陈千军、尹达、周春元。F、以历史朝代的自然阶段作为主要依据,以著名史书、史家作为主要的标志来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贺昌群、张孟伦。G、以综合考察史学多方面的因素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白寿彝、施丁、陈其泰、许凌云、张家璠。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2)历法的产生;史学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3)史学意识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的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著。《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三十卷。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与各部落互赠礼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东观,在洛阳南宫,章、和二帝后,为收藏图书之所。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它的体例: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用以记载刘盆子、樊崇、吕母等“群盗”、“叛臣”之事。《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史料价值很高。晋人华峤撰《后汉书》时以之为本,南朝刘宋时范晔撰《后汉书》又以华书为本。随着范书问世,《东观汉纪》渐渐散佚。荀悦《汉纪》荀悦(148——209),字仲豫,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三年(198)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该书史料价值不如《汉书》,但个别地方对《汉书》作了增补。如书中对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史实,有些记载较《汉书》为详。《汉纪》中“荀悦曰”的史论,多为本人所作,表达了与《汉书》不同的思想内容。《战国策》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战国纵横家书》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内容性质与《战国策》相同的帛书,共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外16章为久已失传的古佚书。可以校正《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错误,并补充其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善于叙事明理,巧于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具有历史人物传记的初步规模,对后世人物传记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编年体:2/23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哪三部书?各自有何特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峻的《世说新语注》。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的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的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都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的重要史料。《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的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保存许多汉、晋间有用的资料。唐初确立的史馆修史制度具有怎样的意义?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史馆修史可以集合众人之力,充分发挥各个史家的特长,同时能够得到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因此能用较少的时间修出较多的史书,如贞观年间一共修出8部正史。但是史馆修史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人多而缺乏主见,嘴杂而不敢直笔,监修官任意干预,十羊九牧,其令难行。唐修“八史”具体指哪八部史书?其中有哪几部出自官修?唐修“八史”具体指: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是在其父姚察撰写的《梁史》、《陈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李百药《北齐书》,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令狐德棻《周书》,是在隋朝牛弘《周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李延寿《南史》、《北史》,是在其父李大师启迪下撰写而成。另外两部:《隋书》、《晋书》出自史馆官修。为什么说《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该书的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而“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是郑樵首创。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详细记载了历朝的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在该书中,黄氏从多方面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他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他根据古代公天下的传说,认为君主的设立,本是为天下兴利除弊的,可是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给天下造成无尽的灾难。因此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他认为官吏的设置是为了与君主分工共同治理天下,而不是“私其一人一姓”,官吏的工作,不能以君主的好恶是非为依从。并主张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使学校具有“养士”和议政的作用。这些已经带有近代民主政治的色彩《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所谓的《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春秋》在记载史实的同时,往往赋予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字来寓于褒贬。如同样是战争,却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伐”、“侵”、“入”等不同的字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用心。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孔子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往往不是从史实出发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史书任情褒贬的先例。孔子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5..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的结束者,又是中国封建史学的开创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左传》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
本文标题:我的史学史复习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2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