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1语文教学经验总结2山西省阳曲县东黄水中学邢静泽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邢静泽,1995年7月毕业于太原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教14年来,一直扎根国家级贫困县阳曲的一所山区初中,为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适合山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之路而上下求索。这期间,他有过苦,有过乐,有过惊喜,有过失意。特别是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他的眼前一下豁然开朗起来,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加上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来。也许这些想法和作法有拾人牙慧之嫌,在语文教学专家眼里还显得有点稚嫩,经不住某些教育理论的检验与推敲。但它们却是我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后的思想积淀,我愿借晋升中高之机把它们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以供同行交流,专家斧正。识字与写字教学一、按照“识写统一”的新要求,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自觉性。3小学生对识字写字要求“识写分开”,到了初中就应该要求学生“识写统一”,因为到了初中后,学生的词汇量激增,如果识写不统一,就会出现学生会读会认就是不会写的情形。表现在考试时是错别字连篇,尤其在写作中有时影响到了意思的正确表达。识字与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一般来说,小学教师抓得紧,初中教师比较松。通过我三届的“小循环”来看,这种作法有点偏颇。特别是初一年级新生,教师还应侧重对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基础训练进行大约半年的巩固,使学生能养成一种良好的识字与写字习惯,为初二初三的积累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对写字的速度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二、形式多样地评价学生的识字写字,提高他们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初中阶段的识字与写字不应主要放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里进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我通常的作法是:(一)作业和作文根据本班的实际另设书写分,一般为5分。以此引导学生的书写向正确、端正、整洁的目标努力。(二)对于学生作业、作文中的错别字,教师只作标记,不作修改,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独立解决。表面上看,这好像是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实质上是通过习惯来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进行持续探究的精神,一种对学生发展终身有益的精神。(三)学生测试时先交卷的学生也可得附加分,以便提醒学生在书写端正、整洁的基础上要有速度意识。特别是初一刚入学的新生,4由于试卷阅读量、书写量和难度的提高,考试时经常发生答不完卷的情况。(四)错别字的多少也作为作业评分的一项标准,一般为每个0.5分。这与当前高考作文中“错别字一字扣一分”的思路不谋而合。(五)让学生玩“看电视找碴儿”的小游戏,增加识字的趣味性。这种小游戏规定:每周学生要从看过的电视节目中找出错读错用汉字的典型案例,一月全班交流一次,每次评出获胜者后,颁发自制的“啄木鸟勋章”一枚。由于这种游戏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自2004年4月制定以来,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六)定期让学生以小组总结每课、每单元、每册书的易错读错写字,等期末考试前,教师组织全班学生编写《难字生字表》,并有针对性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识记方法。通过《难字生字表》的提醒,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的错别字明显减少。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学生在读音中的“常见病”。汉语拼音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在理论上似乎已经过关,但从我校历年初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的成绩来看却不尽如人意,许多的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也容易忽视这一点。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小学拼音基础不牢固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对于一些拼音“常见病”,我部是在教学实际中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决不让这些小问题而影响到学生在初中阶段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总之,在初中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上,我决不允许在我教的语文课上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查字典的人少,询问的人多”、“读准的5人少,想当然乱读的人多”、“学生自己认识的少,教师指导的多”。阅读教学记得95年刚参加工作时,教语文阅读简单的如同一碟小菜。因为考试时的阅读内容从来不离课本上的重点讲读课,学生只要把《语文教学参考》上的分析背会,阅读部分就可拿高分。渐渐地,课本上的讲读课选断淡出学生考卷,许多老师和学生开始陷入莫名的恐慌。学生试卷上出现的阅读老师从未讲过,老师讲过的阅读学生考试时却找不见影,阅读的考察方式从死记硬背开始转向能力迁移,让众多的老师面对阅读教学成了狗咬刺猬——无法下口。尤其是农村中学生,视野有限,阅读面窄,理解力差,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阅读理解题目,常常有老虎吃天之感。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我在阅读教学一直把握着以下几条原则。一、阅读课上,教师要做创设民主、和谐、愉悦学习环境的设计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使学生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动态的和谐的有序状态。如何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呢?我每接一届初一新生,先要向学生灌输不“唯书”、“唯师”的学习理念,坦诚地告诉他们:要想学好语文,面对教科书,面对老师的分析,就要独立思考,勇于提出异议,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在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我,质疑我,并且看谁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对此,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每堂课总6能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学生的思维也常常在这时候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先是让那些不敢提问题的同学回答,以期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不简单否定,而是陈述我的意见,让大家比较、鉴别、判断。因为我知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答不出学生问题的时候,可我不怕丢面子,总是承诺自己会课下查资料或向同行虚心请教,每次下节课时,我都会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解答。通过学生的质疑,我提高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同时也了解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还要在班级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农村的孩子大都数胆小不敢发言,害怕说错话别人笑话,而且越是学困生这种心理障碍越大。事实证明,这些学困生越是不敢说,越是懒于思考。长此以往,他们对自主阅读的兴趣就会丧失。因此我在班上有条规定:任何人不准嘲笑同学的发言,学困生只要动脑筋、敢发言,一律给予表扬。这条规定给了胆小者以勇气,使许多胆小而后进的学生因此而变得爱思考、敢质疑,对阅读课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二、学生自主阅读时,老师要做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的引路人。首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指点必不可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指点时,我都遵循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尽可能地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平7等地提出阅读要求,精心地设计阅读对话,通过不露痕迹的阅读提示,把自己阅读、研究教材时的发现和感悟,巧妙地换成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收获,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我清楚地记得在1999年教学《斑羚飞渡》(原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现我校教材为苏教版)一文时,我通过巧妙引导和指点,让学生发现了半大斑羚在从最高点落下的那一瞬间,离对岸并不是文中所说的两米(半大斑羚最多能跳四米,而伤心崖却有六米宽),而是四米。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疏漏,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亮点”上自我陶醉,而缺乏对学生进一步的指点和启发,阅读的真正目标就难以实现。为了展现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又设计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还剩下四米,而这些斑羚第二次跳跃时的力度又不如第一次,那么,它们是如何跳过这四米距离,走向生命的彼岸的呢?”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接下来的研究和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了生命在某个瞬间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他们对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我还以感情激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催化剂。语文课程中大多数课文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地进行课堂阅读教学,那么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与文本、作者、8教师对话,生成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享受自主阅读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我常用感情激发的手段引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以饱含感情的范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学《最后一课》时,我为学生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我在朗读中倾注了自己对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理解,当读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的时候,我也悲痛地读不下去了;当读到“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的时候,我也激动得不能遏制自己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当我噙着泪花读完的时候,许多学生的眼里都与我一样噙满了泪花,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小院里,都沉浸在祖国即将沦陷的巨大悲痛之中,久久不能语。很显然,学生的情感已被我的感情朗读所激发,悲愤、沉痛的心情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朗读,我想教师再无须过多进行分析,学生就已经理解、感受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三、老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做一名阅读教学中的魔术家。教师经常变化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常听常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胜心,新异的刺激能够激起学生定向探究活动的兴趣。试想,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程式化,不知推陈出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能千变万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在阅读教学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9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分析课文时,我摈弃了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传统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标题讲起(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有时从开头切入(例如《白杨礼赞》),有时从结尾切入(例如《纪念白求恩》),有时从多角度透视文章的中心(例如《范进中举》),有时从生动形象的人物入手(例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有时学生最喜欢哪个语段我就从哪个语段入手,有时学生什么地方产生了疑点我就从什么地方寻求突破。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也经常根据课型采取变化多样的形式:或讨论、或摘记、或提纲、或比较、或质疑、或交叉运用。读书的方法更是根据文本特点灵处理,有时自由读、有时分角色读、有时竞赛读、有时配乐读。由于教学形式经常变换,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和巩固了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写作教学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虽然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每单元后都安排有相应的作文训练,但我个人认为,由于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还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以下几点是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之谈。一、写作之前的指导要“点到为止”,成文之后的指导要促其“感悟”。作文指导课难上,难在老师不能蹲下身子来看学生。面对一道陌生的文题,教师惟恐学生不解其意,学生还未动笔,教师就已把一套历经千锤百炼的成文模式强加给学生。表面上,学生作文时可免踏误10区,少走弯路,实质上是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的写作激情。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人总是千人一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记事总是老生常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抒情总是矫揉造作?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议论总是四平八稳?仔细想来,这不是学生的错,这全是教师太“重”写前指导“惹的祸”。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叫《作文克星》的童话发表在《语文周报》上自警(附后)。我上作文指导课的一般作法是:写作之前对学生的指导轻描淡写,解题时力求点到为止,等学生成文后我一边帮学生面改,一边促其感悟此次写作的成败。成文前教师的“指导”越少,学生的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结果就越丰富多彩。成文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评价更加直观,远比成文之前就喋喋不休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信服,点评越多,学生的感悟就越深。虽然这种作法使教师的工作
本文标题: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3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