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晚清统治下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晚清(1840-1912)统治下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选题思想19世纪中叶,欧美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对外殖民战争拓展到中国,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学的全面冲击下步入了现代化转型时期,工业文明迅速改变着中国的城市面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历时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尽力了半个多世纪的挣扎后因辛亥革命而画上句号,中华文明因此而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飞跃。本内容在近代史中占重要的地位,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区,解读十八大关键词“道路、力量、精神、梦想、机会、奋斗”,这一时期中国人虽然一直奋斗探索,但还是未能抓住世界历史发展的机遇,民国时期孙中山、毛泽东等人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寻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探究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对于2013年的高考备考任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标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涉及模块模块内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政治文明模块(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物质文明模块(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精神文明模块(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晚清历史知识梳理(通史知识整合)一、政治方面(一)列强侵华史实1、鸦片战争:时间:条约主要影响2、二鸦战争:时间:条约主要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条约主要影响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条约主要影响(对背景、条约的具体内容和反映侵华的阶段特征作对比复习)(二)农民阶级探索史实1、太平天国运动:时间结果影响2义和团运动:时间结果影响(三)封建地主阶级探索史实1、洋务运动:时间结果与意义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间结果与意义(四)资产阶级探索史实1戊戌变法:时间结果影响2辛亥革命:时间结果影响二、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一)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表现2近代经济的产生洋务运动:时间过程结果影响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⑴产生:时间条件重要企业⑵初步发展:时间条件⑶20世纪出的发展原因(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轮船铁路汽车飞机)三、思想方面阶级时间代表人物主张评价地主阶级19世纪四五十年代19世纪60-90年代资产阶级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民主与科学,抨击儒家旧道德;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后边陈独秀、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阶段特征:政治: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逐渐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积极探索复兴道路。必修一P50单元引言经济: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趋势是不断走向文明、进步。必修二参考P39/P63思想: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人萌发了“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参考必修三P67专题知识整合一、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变革示例: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探索到民主共和制的实践二、经济变革封建自然经济的不断瓦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到近代大机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到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三、思想变革从华尊夷卑的思想到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四、外交变革闭关锁国到被迫打开国门,从理藩外交、朝贡外交到条约外交;五、军事变革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海军、陆军逐渐建立,军事近代化历程开始六、教育变革从传统教育到近代教育,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等不断出现从新史观角度看晚清社会转型⑴全球史观: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向中国不断拓展⑵现代化史观:中国经济、政治、思想、外交、军事、教育近代化逐步展开⑶革命史观: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的开端⑷社会史观:断发易服,饮食不断丰富,婚姻简约文明,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⑸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知识运用与拓展1材料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问题: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协定关税使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失去对民族经济和国内市场的保护;洋布因为由机器生产而价廉物美,土布因手工生产而价高在与外国商品的竞争中,中国逐渐失去国内市场,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同时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材料二李鸿章在1862年率领淮军到达上海与英法侵略军和华尔的“常胜军”向太平军进攻时亲眼看到外国军队的“落地开花炸弹”而赞不绝口,视为“神技”。他为此也曾给曾国藩写信哀叹到“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转而愤言到:“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李侃、李世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李文忠公全书》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对“至要着”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的结果如何?变化:认识到四方国家的富强,除了船坚炮利的“长技”外,还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以抵御外侮。结果: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终究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也不可能达到自强与求富的目的3材料(三)材料一19世纪,当时很多人反对机器生产,其理由是: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高烟囱有伤风水;男女在同一工厂做工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材料二:厘金是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而设立的货物流通税,起初税率为1%,到20世纪初,在某些地方已高达10%以上。厘卡的税吏被成为“蚂蟥的后代”。当时,统兵人员未经政府部门批准私设厘卡抽课的现象也非常多。材料三:洋商见我工商业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东华续录》探究: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由此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俩面性封建落后思想;列强的压制;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与染弱性、妥协性小结上述材料体现中国社会的转型方面经济结构4材料(四)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认为他“实倡先声”是指什么?观点:提出学习西方,但不能改变封建制度和文化。指的是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根据材料问题: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观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2分)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西方文化认识肤浅;中国落后5材料(五)材料一张之洞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引自《张文襄公全集》卷54材料二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引自1900年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自序》材料三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引自《中国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一模)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引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同:都认为国富必先发展工商业。异:郑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不仅要发展工商业,还要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行法治,改革社会制度。(2)简述我国明清时期传统的经济思想。材料三中,康有为的经济主张对此有何新突破?传统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4分)新突破:反对抑商和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学习西方,提倡重商主义。(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在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实施责任内阁制,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不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七总裁制”实践最终失败;北洋军阀打着“共和”旗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8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行客观评价。(6分)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在当时的进步的、爱国的。但后来他反对“共和”,坚持保皇“立宪”,暴露了他思想保守和落伍的一面。(6分)6材料(六)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
本文标题:晚清统治下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3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