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五五”普法教育五五普法宣传“五五”普法概述“五五”普法的政策依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五五普法宣传“五五”普法历史背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已经顺利实施了“四五”普法规划,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保障“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五五普法宣传“五五”普法工作步骤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上半年组织实施阶段2006下半年至2010年(2008年开展督导检查活动)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目前正处于组织实施和中期督导检查阶段五五普法宣传督导检查阶段的政策依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组织开展“五五”普法中期督导检查的通知》全国总工会《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工会“五五”普法中期检查的通知》五五普法宣传“五五”普法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依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主要目标: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适应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思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五五普法宣传主要工作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宣传教育内容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教育形式要为群众喜闻乐见。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全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形式。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五普法宣传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五五普法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构建了国家根本制度框架以及这些制度运行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和原则,从而使权利与权力处于具有科学意义上的相对平衡和和谐之中。五五普法宣传新中国历史上的宪法1988年修订1993年修订1999年修订2004年修订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4年宪法五五普法宣传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生命权和生存权自由人格尊严人身安全权没有“罢工”的自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手段沉默权审讯录象审讯时律师在场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五五普法宣传深入学习宣传经济法律要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强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教育,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推进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要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合同法以及其他与公司对外合同签订、履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法以及其他与公司法人治理、内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物权法以及其他与公司资产权属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他与公司对外经营对内管理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五五普法宣传学习宣传生活相关法律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要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养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促进形成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标题:普法教育规划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3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