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东金融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从1934—35年的金融危机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学生姓名麦间开学号081512229专业班级08届国金(2)班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学年论文评阅表论文题目从1934—35年的金融危机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作者麦间开专业国际金融学号081512229指导教师职称指导教师综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第I页摘要□□本文通过介绍1934-1935期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由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引发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不仅直接导致国家货币制度的重要变更,而且对近代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影响。因为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从而引发出我国金融制度方面的思考,对我国以后的金融体制改革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体制、金融市场第I页第II页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period1934-1935intheChinesecontinentsilverpolicybytheUnitedStates,thestimulationcausedthefinancialcrisis,adirectresultofthisfinancialcrisisisnotonlyimportantchangestothenationalmonetarysystem,butalsotheevolutionofmodernChinesefinancialsystemhaveaprofoundeffect.Becausetheimpactofthishugefinancialcrisis,givingrisetothethinkingintermsofourfinancialsystem,financialsystemreforminChinaafteradeepinspirationtoall.□Keywords:Financialcrisis,financialsystem,financialmarkets第III页目录一、简述1934-35年我国的金融危机……………………………………1(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1.金融危机是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引发的……………12.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2(二)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31.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32.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4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的启示………………………5(一)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的联系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51.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52.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与混乱………………………………5(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基本特征和我国的产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61.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基本特征………………………………………62.我国的产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6三、建立起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7参考文献………………………………………………………………8(注:目录行间距为25磅)第1页共8页从1934—35年的金融危机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一、简述1934-35年我国的金融危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直接导致国家货币制度的重要变更,而且对近代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影响。(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1.这次金融危机是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引发的。白银政策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美国在白银问题上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包括1933年12月的《银购入法》、1934年6月的《白银法案》,具体做法有:提高白银收购价、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白银收归国有等。在白银政策的支配下,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仅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的财政年度就购银2.94亿盎司,超过当时国际购银协定限量的10倍多,这使国际市场上的白银价格骤然上升,1935年5月的银价比1933年的翻了一番。2.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国内外银价的差额在1934年第三季度为4%~5%,到第四季度已扩大为15%~20%),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1933年白银净流出量为1422万元,1934年猛增至2.5673亿元,1935年头5个月,中国净流出白银已达2.9亿元。与此同时,白银偷运出口也愈演愈烈,仅1935年就达1.477亿关两。白银的大量外流使国内存银锐减,上海1934年7月的白银存量为5.628亿元,仅过5个月,就只剩下3.3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1934、1935年两年输出的白银共6亿元以上,超过当时中国银元流通额的1/3。国内银根骤紧,导致了利率高昂、物价猛跌、工商企业纷纷倒闭的严重后果。1934年7月,每千元的平均日息为5元,到1935年1月,上升为22元。各地的批发物价指数均低于1926年和1930年的水平,如南京在1935年9月的物价指数仅为1930年的75%。全国的92家华商纱厂有24家停工、14家减员,两者合计约占纱厂总数的40%。1935年倒闭的银行有20家,相当于前四年的总和。各行业的生产指数纷纷下降,以1933年为基准,则1935年7月卷烟业生产指数为55.7,第1页共8页棉纱业为79.1,水泥业为77.6,火柴业为43.9。(二)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1.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为了缓解白银外流造成的危机,国民党政府曾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政府提出限制银价等交涉,1934年10月又下令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在上述举措收效甚微、金融危机步步加深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11月3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财政部发表《施行法币公告》,主要内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两个月后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过去已发行的其他银行的纸币照常流通,但发行额以截至1935年11月3日的发行总额为限,以后逐渐用中央银行纸币收回;禁止银元流通,违者没收,如有私藏,依法惩处;白银国有,各种银类均须兑换成法币;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汇价。在1935年法币改革之前,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曾实行废两改元,建立了银本位制,在统一货币制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法币政策的实施则使中国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新阶段。纸币流通制度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它不仅有助于化解当时的金融危机,而且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满足抗战前夕的国防需要,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法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搜括民间财富的弊端,并蕴藏着以后爆发通货膨胀的危险。2.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这次由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波及范围广。不过虽然说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白银政策作为导火线,不过也可以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的金融体制存在漏洞。1933年以前中国施行银本位制度,白银与银元同时在市面上流通;1933年3月10日,国民财政部宣布“废两改元”,以银元为基本结算单位;1935年11月3日,国民ZF宣布“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从白银到银元,再从银元到纸币,财政部在两年内完成了三步走。可是法币在1940年代中期以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变成了废纸,中国的金融体制随之崩溃。了解了此次金融危机,我们不禁要思考,既然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可以避免类似的金融危机不发生呢,或者说我们要如何完善金融体制才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吧!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的启示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一)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的联系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第1页共8页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1.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2.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与混乱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格就会非常高昂。而重工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落空。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计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循所谓放权让利式改革。随着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减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第1页共8页企业发展起来,由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自主权扩大,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国家为了重建金融体系,开始改变资本分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建了四家专业银行,90年代初又恢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人民币大幅贬值。但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以前,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大升。国有企业因为有政策性负担,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市场化必然使大部分
本文标题:广东金融学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