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7年海口总体设计高域设计方案
海口总体城市设计HAIKOUCOMPREHENSIVEURBANDESIGN市域研究报告REPORTONCITYREGION第一章市域设计本底1.1自然景观特征-----------------------------------------------------------------------21.2城市文脉特征-----------------------------------------------------------------------41.3建成环境特征-----------------------------------------------------------------------61.4建设风格特征-----------------------------------------------------------------------9目录第二章目标与策略2.1总体城市设计目标-------------------------------------------------------------------112.2市域层面关注点---------------------------------------------------------------------13第三章市域要素控制与引导3.1山水格局---------------------------------------------------------------------------153.2空间结构---------------------------------------------------------------------------173.3空间形态---------------------------------------------------------------------------193.4建设风貌---------------------------------------------------------------------------213.5景观要素---------------------------------------------------------------------------2401市域设计本底1.1自然景观特征1.2城市文脉特征1.3建成环境特征1.4建设风格特征1.1自然景观特征——江海交汇、海岛花园1.1.1区域生态景观格局从岛域来看,海岸线是整个海南岛最显著的空间特征。海南岛有长达1580多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沙岸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上千米不等,平缓延伸。海岸绿树成荫,阳光充足。环绕全岛的滨海岸线,大多是典型海域风貌,拥有丰富的海滩与湿地景观资源,局部场地以特色风貌和适宜建设等条件凸显出来,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形成了环形的城市链条。构建城与海的关系是区域生态景观的基本出发点。山地位于海南岛中央,丘陵、台地、平原依次环绕四周。城市多与山体相邻,山体周边茂密的热带植被与城市郊外的水田果园相接,形成了城市外围的绿色支撑。自然山体是城市得以倚靠的生态景观背景。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滨海地区,北面是宽阔的琼州海峡,南面是琼北火山群和绵延的丘陵地带,拥有丰富的滨海特色自然景观资源。海南岛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图绿地分布图地形高程图建设用地分布图水系分布图1.1.2市域生态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市域西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最高点位于马鞍岭。场地顺延了从南侧山体到北侧大海过渡的整体气势,低矮丘陵连绵,北侧为临海平原,南渡江从中部蜿蜒穿流,形成丘陵、平原与河道并存的地貌特征。较陡地形主要集中在南部丘陵地区,整体地势较平缓,地形条件对开发的限制较少。海口市域地形地貌特点可以概括为:南接青山,北迎碧海,地势平坦,山海相望。■水系分布海口市河流水系众多,南渡江是海南省最大的河流,河道从西南而来,绕过石山火山群北去,在海口市北部海岸入海,流经整个市域。南渡江水源丰富,流量大,中下游段河砂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为沿途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是海口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其他河流、湖泊、滩涂散布整个地区,江东水系资源较南渡江西侧分布更为密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也位于此。水系两岸及湖泊周边形成一定范围的绿色缓冲带,形成绿色河流廊道,连接其他绿地斑块,对于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口市水系现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南渡江为主干,水资源丰富,支流湖泊密布,江东水景尤胜。■绿地分布从整个市域来看,地处热带气候带并且拥有独特岛屿地理特征的海口市,绿化生态基底较好,现状绿地发育茂盛,植被类型丰富。自然林地针阔混交,主要位于西侧,形成石山火山群和东寨港两处节点;农业生产用地以耕地和果园为主,广泛分布于整个地区,绿色基底条件优越。海口市绿地现状特点可以概括为:田园交织,植被种类繁多,林地多分布于西侧。■建设情况海口市海岸线长131公里,现状建设用地主要布置于北部滨海平原地区,南渡江西侧的临海平原建设较为集中,形成主城区,西海岸和东海岸均有一定建设量。中部为沿江腹地地区,有少量城市建设用地,结合山林田园形成城园交错的布局,向南逐渐融入生态基底。南部丘陵地带多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建设用地较少。海口市的建制镇镇区多建于南渡江沿线的平坦地区,村庄散布于自然地域之中。海口市建设现状特点可以概括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北侧平原,沿海岸和河道向三个方向拓展。2市域设计本底海口总体城市设计市域研究报告1.1.3市域生态景观格局从三方面总结海口市域生态景观格局如下:■水系格局南渡江下游作为生态主干,北端与大海相交汇形成“T”字型结构。■绿化格局西绿东郁,西侧田园为基底,东侧密林为斑块,植被茂盛,生态本底优良。■城市格局城市集中建设区域出现在江海交汇之处,腹地结合山林田园形成城园交错的布局。对于Ⅰ类红线区实行严管严控措施。严格保护区域,区内禁止任何形式的城镇建设、工业开发和矿产资源开发,严禁开设与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禁止挖湖采沙、围水造田、开荒取土等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活动。现状已有建设项目应逐步退出,减少人类干扰,促进自然恢复,保持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自然本底状态。■Ⅱ类红线区分为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Ⅱ类红线区、海南岛水源保护与水源涵养Ⅱ类红线区、海南岛旅游功能保护Ⅱ类红线区三类,主要包括南渡江生态廊道、五源河生态廊道、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东寨港湿地公园、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金沙湾湿地公园等区域。对于二类红线区实行严格的准入措施。严禁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商业开发,禁止新建、扩建对污染环境的工程项目,逐步迁出已有污染项目。在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各类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可以实行保护性开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对城市建设的限制对城市建设有影响的主要区域有东海岸、西海岸、南渡江下游沿岸、五源河沿岸、美舍河沿岸、秀英沟沿岸、荣山河沿岸、万绿园等城市公园绿地、江东生态水网区,以及南控带区域内的各类水库、湿地、森林公园等。海口市市域生态景观格局图《海口市多规合一》市域生态红线图1.1.4市域生态限制性条件根据《海口市多规合一》,海口市域内划定市级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共计529.145平方公里,分为Ⅰ类红线区和Ⅱ类红线区两种类型。其中Ⅰ类红线区120.182平方公里,占5.25%;Ⅱ类红线区408.963平方公里,占17.87%。■Ⅰ类红线区分为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Ⅰ类红线区、海南岛水源保护与水源涵养Ⅰ类红线区、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敏感Ⅰ类红线区三类,主要包括西海岸岸线保护区、东海岸岸线保护区、永庄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核心区、石山地质公园保护区核心区、南渡江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区等区域。3市域设计本底海口总体城市设计市域研究报告1.2城市文脉特征——古今更迭、多元融合1.2.1城市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北迁府城,所城初设在海南建制的初期,政治和经济的中心选择在南渡江渡口的旧州镇。随着是商贸业的发展,中心由旧州搬迁至府城,作为琼州的首府,而琼山府城镇也始终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唐贞观五年(631年)府城建城之初,海口作为其外港,设古渡驿站,成为海南与大陆往来的交通要冲。南宋淳祐戊申(1248年),在现海甸村和老市区一带建神应港,又名海口浦,海口因此得名,此后渐成集市,成为当时本岛最大的贸易港口、货物出口的主要门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海口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第二阶段:海口开埠,重心转移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辟为商埠。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海口开始成为一座在区域内较为发达的近代化港口城市。民国初期(1912年)海口所改称为海口镇,仍隶属于琼山县,但在琼州地区的地位已经日益突出,其政治、经济和交通的重心逐渐向此转移。民国15年(1926年),琼山境内“海口所”独设海口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海口市人民政府建立,为广东省直辖市(地级),与琼山分立。■第三阶段:西扩北填,海府融合解放后海口的城市空间集中于现在老城区一带。1966-1975年,海口填建滨海大道,城市西向发展空间打开。同一时期,海口北部海甸岛地区也开始填海造地,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建设。从1990年代的建特区开始,海口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期。1988-1997年累计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82亿元,年均递增35.0%,相当于建省前38年投资总额的9.8倍。海口城市沿海岸向西面的带形扩展更加明显。在这一时期,位于城市北部的海甸岛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口与琼山相向发展,海口南部与琼山北部的城市边界逐渐模糊,建成区连成一片,二城融合的趋势明显。位于海口与琼山之间的大英山机场净空受到挤压,航班运行受到影响。1999年,位于琼山市东南方向的美兰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大英山机场正式关闭,原址成为新的城市建设用地,为海口提供了宝贵的城市发展空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琼山市正式并入海口市,成为海口市琼山区,海府两地的行政壁垒完全消除,融为一体。民国《琼山县志》海口图1978年海口市地图秀英炮台(1887年建)琼州海关旧址(1893年建)1990年海口市地图海口钟楼(1929年建)骑楼老街(清、民国)民国《琼山县志》府城图1.2.2市域主要建设格局演变■滨江海南建制初期,旧州位于内陆腹地,邻南渡江而建,城市规模较小,旧州镇位于现在市域南部。■向海在如今主城区位置先建府城后立所城,城市逐渐向海发展,城市重心向滨海地区转移,两座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靠海府城所城逐渐连为一体,所城形态上靠向岸线,滨海地区继续得到发展,初步形成现在主城区的中心组团。■拥海城市建设沿着海岸线的方向,由中心向两侧拓展,中心组团规模迅速扩大,东西两翼逐渐成形,城市格局在滨海地区形成环拥之势。市域内主要建设区位于北部,中部南部建设用地以相对松散的形式分布。①滨江旧州②向海筑城③中心集聚,靠海起势④两翼齐拓,拥海发展4市域设计本底海口总体城市设计市域研究报告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火山文化纪念碑纪念亭主题雕塑民居植栽民俗火山图腾火山石构筑长寿文化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是海口市最重要的纪念空间,也成为学生清明祭扫烈士的主要场所,因处于较安静的公园内部,因此具有较强的仪式性和庄重感。海口市为林文英烈士、李硕勋烈士和冯白驹烈士分别设立了纪念亭,这些纪念亭均处于闹市中的公共空间中,成为肃穆的城市景观核心。在海口的人民公园和白沙门公园中,都设置有纪念烈士的主题雕塑,凸显了海口的“红色基因”。海口民居在布局上延续了我国古代民居的多进合院模式,结合琼北炎热多风雨的气候,形成了以火山石为主体建材的热带风情建筑,并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南洋地区的西式装饰。海口临近热带,在园林绿化的植栽选择中,棕榈科植物作为主体树种,很好地体现了本土特色,甚至成为内陆人来到海口后的第一
本文标题:2017年海口总体设计高域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5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