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执政为民,立党为公马山街道群丰社区鲁婷学党章、学党纪、学形势,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形象,对建设具有创新力的政党及科学决策、科学执政,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借鉴意义。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民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身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和公仆,“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2必须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基准,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执政目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陈云始终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始终以坚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则,将改善民生看成是政治问题,时刻以群众切身利益为着眼点,着力改善民生,充分体现党的根本宗旨,为今天的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多方引导与启示。首先,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以政治高度思考改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更是基本国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其工作之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改善民生、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历来是立党之本。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等众多民生问题看似经济、社会问题,实则是政治问题,其产生无不与政府职能、社会公平正义等息息相关,因此,就要求党和政府转变职能,建设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且政策制定、制度安排等要真正服务于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其次,树立正确的民生观以及良好的执政理念,坚定民生问题无大小之分。群众日常问题看似小事,然而对人民群众而言实则大事,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2《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必须着重改善民生,树立无大小民生问题之分的执政理念。要以人民利益为切入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前提是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仅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更是考验党的宗旨和执政水平、领导能力以及工作作风。诚如胡锦涛所说的那样:“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3时至今日,党和政府提出要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以陈云所言,稳定和谐必须以民生为先。最后,正确看待民生与建设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是民生保障;必须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以及“人民答应不答应”视为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二、提高党科学执政能力,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基于丰富思想和领导经验,党的领导人从多方面对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探索。不断开展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以提高党的引领力以及党的形象;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以提高党的生态力,使其永葆生机;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探索科学化执政方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时至今日,回顾党的执政思想,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党的引领力。党风廉政建设理论,深刻总结党的经验历史教训,对今天加强党风、惩治腐败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警示我们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加强新时期的党风建设。我们可以以陈云党风建设思想为3《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大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借鉴,加强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维护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次,必须认真学习党风建设思想,深入开展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加快惩治与预防腐败斗争体系的建设。面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形式的变化,必须加快推进反腐败斗争,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不足,说明教育还不扎实,制度还不健全,监督还不得力,必须从战略高度,标本兼治以及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和注重预防之方针,建立健全反腐倡廉体系加强巩固党执政能力建设。最后,努力践行党风建设思想,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大局,认真履行党的各项职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第二,构建高水平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党的生态力。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是党的自身建设。陈云所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党干部选拔经验,更是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指导方针,也是选拔干部的根本原则。新时期,我国发展的现状要求党员干部的选拔坚持德才兼备,同时又对“德”提出更严更高的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党员干部的“德”,即是否忠于党、国家和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能否真抓实干、是否敢于负责、锐意进取,作风是否正派、是否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干部选拔,不仅要看其个人素质,更要看其群体结构,注重综合素质,全面考察,重视培养大胆提拔中青年干部,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这些思想理论对现阶段纯洁和壮大党员队伍,具有长远意义。第三,探索科学执政方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历代领导人决断思想,体现时代性,其科学的态度和革命精神,对今天加强推进党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执政科学化,减少避免决策重大失误具有较强实践意义,指导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交换”原则,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是民主政治建设之重要任务,科学决策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决策利于提高执政党决策水平,推动党执政科学化。三、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政党,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学习力的培养,“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是党生死存亡的需要。今天,重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有利于正确认识,重新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党执政能力,为构建创新型、学习型政党提供参考依据,对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第一,加强创新型、学习型政党基础工程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学习意识,强化科学学习理念。“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学习必须从各党员干部抓起,这符合我党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十六大提出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之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并将之写入党章。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抓好,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切实深抓党员干部学习,增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和责任意识,切实贯彻党中央精神,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贡献力量。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4,实践是学习工作开展的基础,要到实践中去学习。执政能力的提高源于勤奋的学习实践,而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更要求工作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善于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检验学习成果。面对新任务新形势,我们必须拥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贯彻良好学风,坚持学以致用,长期学习,把握时代新局4《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势,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党永葆先进性,为学习型政党和党组织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标题: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5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