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承扬李匡文化,推进族群道德建设
承扬李匡文化,推进族群道德建设李小咸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长辈,尊敬的各位兄弟姐妹:上午好!新春伊始,我们欢聚一堂,观瞻宗祠建设恢宏景象,同庆佳节,共商族是。晚辈我应邀出席,感到十分荣幸,也感激宗祠领导的精心筹划和辛勤付出。去年年里宗祠理事会指派我讲讲长山李氏文化,我作了认真思考,欣然接下。上午我讲的题目是:《承扬李匡文化,推进族群道德建设》。从题目上者,前后好象两宗事,其实,前面是文化优势根基,后面是族群道德,它从根基萌发,一脉相承。我们叙古今名人,并非攀龙附凤,也非刻意炫耀族史,而是旨在宏扬优良传统,希冀起到承前启后之作用。习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泱泱长山李氏宗族,弥经八百八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家族情愫的文化,它对家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氏名人辈出,有若繁星,而李匡公则最为熣灿耀眼的一颗。本人于2014年5月8日在新河镇党委组织创办的桥头亭读书会上主讲《解读李匡文化》,向与会者介绍了李匡公生平事迹、精神内涵、文化价值。《温岭日报》、《文化报》及诸多网络作了报导。现在,我将李匡公的精神内涵重新梳理一下:李匡,字存翼,号肃斋,更号复斋。明朱惠帝建文二年(1400)诞生于南栅,而世居长山(今长屿岙里)。逝世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享年66岁。好学长进,立志实践清代叶本东(字南仲)《都御史肃斋李公传》:“幼岐嶷(形容幼年聪慧),长就从兄存清学,术业日进。”年28岁,领宣德二年(1427)浙江乡荐,连登进士第,授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国有疑事,则备咨询,正七品)。需次于家,益究心经济。寻除太常博士。父戒之曰:“勉事圣君,毋负所志也。”赴官未两月,丁父忧归。体恤民情,平反冤狱明朝注重对地方的监察,都察院所属十三道御史,时常代皇帝巡按地方,考察科举府州县官,平反冤狱,剪除豪恶,存恤孤老,查算钱粮,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有很大的职责和权力。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李匡迁江西道监察御史。查知顺天、保定、河间、永平诸府,人户领牧在官,输光禄所需牛羊凡一万二千三百有奇,岁久户耗,令平民偿之。其地水患洊加,畜产凋瘵,而有司督取如故,公奏请尽行蠲除。正统六年(1441),敕录囚陕右,减殊死173人飞,皆允当,人争快之。弹劾无避,剪除豪恶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迁江西道监察御史,弹劾无所避。诸内库税钞,例委御史及司礼监、锦衣卫官同检收,劳攘烦琐,黄缘为奸,公奏径送本库。又劾太师英国公丧仪非度,立为定制。明正统三年(1438),任江西按察御史。时时执掌朝政四朝元老,内阁首辅的杨士奇,此人是个贤相。但是,其子杨稷在江西泰和县老家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犯有杀人之罪。杨士奇爱子心切,庇纵恶子,地方官趋炎附势,不予追究。百姓怨声载道,向按察司告状。敕御史督同三司访究,众莫敢言。匡公不畏权势,微服出访,夜宿民家,见壁上画白鹰,题曰:“天遣孤鹰下海西,冰肌玉爪未沾泥。朝游已破群狐胆,夜宿还惊百鸟啼。”掷笔云:“是诗所以志也!”翌日遂举按其事。一班同僚纷纷说情劝阻。匡公不为所动,费时年余,收集取证核实杨稷所犯百余件罪行的铁证。正统五年(1440),匡公下令捕杨稷,亲自押解入京。朝廷言官纷纷弹劾杨士奇。皇帝朱祁镇虽“封其状示士奇”,但对御史的直谏,降旨处死杨稷,士民称快。不久,杨士奇痛子得病,以老疾告老致仕,离开任职四十三年的内阁。安定边疆,终身效国正统七年(1442),匡公升四川按察副使,平反数十件冤狱。正统十四年(1449)受命招抚、平定播州(今遵义)苗人之乱,大小连续十五战均获胜。景泰元年(1450),因军功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遂巡抚四川,许便宜行事。是年叙州高洪等蛮起事,焚劫九个县城,全蜀骚动。匡公带兵平乱,招募民丁九千多人,教练操习,与明军合编,号令严明,次年平定叙州。景泰二年(1451),此时,播州又告警讯,播州苗人连贵州瑶人作乱,总督军务都御史王来咨匡夹攻草塘。李匡如期进兵,王来违约。李匡孤军深入,被围困草塘五日,坚守营寨,偃旗息鼓,养精蓄锐,一战而捷,名震西塞,边陲遂得安宁。是岁也先大举入寇,英宗北狩,匡公在蜀闻变,北向长号,以无朝命不能亲赴难为恨。景泰三年(1452),王来耻无功,从此与匡隙,结中贵党谋陷匡,嗾法司奏匡曾受投拜苗民马20匹,帝怒,罢匡为民。1457年英宗复辟,匡上疏自陈,诏复积、闲居。天顺六年(1462),北境宣府独石告警:鞑虏酋长孛来犯边。宣府为京师藩篱,独石(今河北沽源县南之独石口)尤属要隘。兵部尚书马昂奏保:李匡老成练达,堪倚重。英宗乃手诏起用匡公巡抚宣府。朔方沙尘惨目,风寒凛凛,侵肌骨,匡公暮年衰病日甚,自惟付托之重不敢辞,带病奔赴国难,鼓励将士,与同甘苦,增修堡寨,广建墩台,御侮有方,夺回被鞑虏瓦刺所占城池。尔后,收复被豪势所侵占的屯田数百顷。寇闻有备,且惮匡威名,不敢犯边。家居念国,起居寒素无亡矢遗镞之费,烽烟宁熄凡三载。朝廷屡降玺书褒美,阁部交章论荐,帝欲召委匡公与枢务。匡公向英宗皇帝累章力陈老病状,乞归,帝不得已,天顺八年(1464),许其还乡。有《抵家》诗:“此身报国任驱使,老病荣归荷圣慈。蓟北天寒冰作柱,越南风暖柳垂丝。儒官儒服岂新样,某水某山仍旧时。一笑相逢浑似梦,栗薪瓜果动离思。”然虽家居,犹念念在国。匡公下任后,由其婿高瑛接任,匡公面授方略,瑛亦平松茂剧贼刘崇虎等,翁婿前后同有大功于川。匡公娶妻于谢家,而故居未尝治第,遂居黄岩西街,在城市中常杜门,起居如寒素,间与亲故优游山水间。子三人,长绍文、次绍人、次绍久。女四,次适高秋官瑛。瑛名位与公埒,而勋业亚之。成化元年七月(1465)七月,匡公病逝于家,享年六十有六,葬委羽山之阳。一门天宠,千秋垂范讣闻,蜀中耆老林敬仲等数千人,号集行台,上奏匡公之德政,代乞题请荫恤;复图像立祠,祭献弗绝。匡公身系国轻重,为明一代社稷臣,帝赐“一门天宠”四字,建石坊于长屿街李氏宗祠前。黄、太两邑,亦崇祀乡贤,祭献千秋。综上所述,李匡文化精髓是:爱民精神,爱国精神,好学精神,刚正无畏精神、担当献身精神、善恶分明精神、清廉奉公品质品格,值得“深入挖掘和阐发”,也就是认真汲取,大力弘扬。习总书记曾说过:“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联系我们李氏宗族,怎么承扬呢?大家晓得,凡宗族都立有族训、族规,自古已然。所谓族规即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是同姓家族制定的公约,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所谓训者,教导也。家族之训,即本族大家庭之教导原则;家族乃国家之细胞,故开宗明义,族训是遵循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道德规范,将其具体化、民俗化,以求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付之行动。族规族训条款,往往置于族谱之卷前,以示重要。民间所谓“国有国法,族有族规”,反映了家族规约对族人的影响力。我们旧时的《李氏祖训》条文16字:见《长山李氏文化》202页男婚故族女配名门奴难入派盗不归宗《李氏家规》17条1188字:见《长山李氏文化》202--205页孝悌,勤俭,祭祀,备,新正,宗器,祠墓,宗族,亲丧,婣里,品诣,闺门,名分,嫁娶,继嗣,国课,息讼《李氏家法》9条378字治忤逆,锄顽梗,责奸邪,除窃盗,杜偷塟,究赌博,饬盗卖,惩非偶,防谱弊其内容,好多含有封建宗法意识,与现代法理相悖;有些是非评判观念陈腐,与新时代理念相左;有些所呈内容现实己不复存,没有设条立文需要;有些文言表述深奥难懂,不通俗难记忆滞迟行动。鉴于此,必须订新族训,克服旧训弊端,促进族群道德建设。《长山李氏文化》201页抛出了建议稿,供大家参考,讨论。以上芹见,仅作探讨,如有不妥,望我长辈宗亲赐教。谢谢!长山李氏新族训(十条每条六句共260字)◆团结礼仪李家,百姓共源,千枝一根,团结同心,互敬互爱,珍惜族誉。◆尚德立身天地,无愧圣贤,公心待人,处事严谨,节义廉退,忠厚传家。◆敦孝尊祖敬宗,不忘根本,孝顺父母,恭敬师尊,妯娌和睦,一门和顺。◆睦邻邻居乡亲,互帮互助,修桥铺路,惠普相邻,待人宽厚,蔚然成风。◆崇善敬老怀幼,恤寡矜孤,与人和善,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天佑斯人。◆勤学学海无涯,刻苦作舟,读书尚礼,学业有成,精益求精,奋勇登顶。◆务实士农工商,七十二行,勤能补拙,创家立业,一生勤奋,无限前程。◆倡廉财勿攀比,量入为出,婚丧从俭,奢侈无益,克勤克俭,家道可成。◆修身洁身自好,知过能改,遵纪守法,富不恃势,贫不丧志,举止稳重。、◆诚信结交益友,诚信待人,良莠细分,勿信谗言,施惠勿念,知恩感恩。
本文标题:承扬李匡文化,推进族群道德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6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