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政治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新人教版08版必修1)
-1-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理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了解其主旨;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统筹区域发展的含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的理解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信念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难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二)进行新课1、为什么: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必要性);⑵目前的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现实性);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微观表现: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型-小康富裕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消费迈进。宏观表现: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总体小康的不足:目前的小康只能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首先,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全国仍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虽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GDP仍然不高。-2-其次,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不全面的。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最后,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发展很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⑶本世纪头二十年面临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我们聚精会神谋发展(可能性)。2、是什么: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课本主要分析经济建方面的目标: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⑴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800*4,超过3000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互动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城镇人口明显增加。⑵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⑶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论:这个过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全体人民同时进入全面小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江苏“两个率先”)4、怎么样: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①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②内容:A、第一要义:发展讲解: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矛盾),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3-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B、核心:以人为本讲解:始终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C、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D、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过渡: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把经济搞上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讲解:A、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B、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C、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体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失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其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其三,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怎么样?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高速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乡镇企业,进城务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的政策(家庭联产承包、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减负,保护农民利益。。。-4-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率先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五、板书第二框1、树立科学发展观(1)必要性(2)内涵(3)意义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科学发展观的主旨(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六、教学体会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实践中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事实,展望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本文标题:政治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新人教版08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7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