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广州大学城图书馆建筑特色初探
1广州大学城图书馆建筑特色初探潘向泷(广东警官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440)[摘要]广州大学城内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充分体现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特色和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成为大学城内各学校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也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关键词]图书馆建筑岭南特色模块式图书馆节能建筑广州大学城座落于番禺区小谷围岛,一期规划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计划容纳学生人数为15万,总人口为20万人,分为5个校区组团,入驻的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于2003年7月开工,2004年9月大学城迎来了第一批4.2万名师生。中大、华师、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院等学校的图书馆已投入使用,华工、广外、中医药大学等大学的图书馆也将在05年9月新生入学时投入使用。笔者曾十余次到大学城考察图书馆的设计,以下具体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认识。一、对广州大学城图书馆建筑的初步评价。1、是国内一流的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州市的重点工程,广州市把建设“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质量、全国一流的大学城”作为自己的目标。各高校图书馆虽然在设计风格、现代化程度、装修档次都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能够代表本世纪初华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建筑水平,也称得上是国内一流的高校图书馆。有这样的建设成果应归功于:其一、有90年代本世纪初广东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设尖计的经验与基础。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国105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90年代新建和扩建的图书馆馆舍有500多所,建筑总面积约有400多万㎡。[1]广东地区也不例外,有一大批高校新建和扩建图书馆,其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等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本世纪初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建成也为大学城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而大学城图书馆从规模、现代化程度上来说远超过这些图书馆,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三所大学的图书馆面积均超过40000㎡,华师、中大、中医药大学、广药面积超过30000㎡,广外、星海音乐学院超20000㎡,仅有广州美院低于10000㎡,为7500㎡。其二、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设计队伍。大学城项目专门设置了大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共有建筑、结构、施工、电气等不同专业的专家33名,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何镜堂院士和省建筑院的容柏生院士任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广州大学城的设计通过方案竞赛的形式选定设计单位,除了这些专家之外,进行方案评选时还从全国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担任评委,如图书馆建筑方面的专家。经过评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市设计院、中信华南建筑设计院、广东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珠江外资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各组团的设计单位。这些设计院均是华南地区和国内知名的设计院,许多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图书馆设计经验,正是有了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队伍,才能建出高水平的图书馆。2、是模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现代化图书馆。大学城设计上有统一的“大学城设计通则”,对图书馆设计中的柱网、层高、荷载作了统一要求。在设计时采用了模数式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基本上做到三个统一。柱网采用7.5×7.5m,层高大多数图书馆均采用4.2-4.5m的层高,荷载定为500kg/㎡。有的学校将的办公区的荷载设计得低于藏阅区,实际上是采用鲍家声教授提倡的模块式的设计理念。这样既保证了基本功能上的需求,也降低了造价。3、是经济实用的图书馆。广州大学城的图书馆,现代而不失平实,大气、恢弘而不奢华,不刻意追求外观的气势和装修2的豪华,具有较好经济性。笔者陪同北方一所大学图书馆馆长参观中大图书馆时,他对一本翻开的书的外形觉得太过普通,但同济大学设计院一位杰出图书馆青年建筑师曾对笔者说过,“建筑设计好比做时装与西装,时装好看但总会过时。”近年来广东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造价持续上涨,东莞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新馆和正在规划的广州图书馆都造价不菲,即将投入使用的深圳馆更是以单方造价超万元而成为国内单方造价最高的图书馆。而大学城图书馆大多数土建和装修的造价在2500-3500元/㎡左右,当然由于大学城采用集中供冷的,实际计算时应略高些。星海音乐图书馆,并未追求大开间和绝对的统一荷载,而根据音乐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了许多小开间,装修也极为简洁,单方造价为2900元。广州美院由于藏书量少,学生文献信息需求量小,所以并未追求独立的馆舍。二、大学城图书馆的建筑特色1、图书馆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1902京师大学堂(原北京大学)建立了藏书楼,教育部副部长袁仁贵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藏书楼的设立,使京师大学堂初步具备了近代综合大学的气象,从那时起,‘办大学先办图书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早期图书馆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学校的中心建筑仍是会堂、教学楼、科学馆等。1966年阿纳·麦·卡特((Allan.M.Carter)在给美国国会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学总是具有全国第一流的图书馆。”[2]大学城的图书馆虽然设计风格不同,但多数馆都处于学校的心脏位置。中山大学把图书馆设计在学校的中轴线上,与中大的牌坊遥向呼应;华南师范大学将图书馆和教学楼放在学校的中心位置,图书馆婉如巨蚌含珠,教学楼仿如蝴蝶起舞,成为华师校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外、广东中医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都将图书馆作为学校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2、体现了高校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新理念。大学城图书馆的建筑既是对广东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谭祥金教授曾把“以人为本、技术先进、多元思维、开放灵活”等作为现代图书馆的特点[3];李明华教授也把“以人为本、复合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的标志;[4]鲍家声教授认为“以人为主体,开放灵活的空间,新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趋势。[5]在大学城图书馆的设计中,这些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特别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藏阅一体化后藏书的空间少了,阅览的空间多了;二是努力营造读者交流、休闲的空间和气氛,大多数学校图书馆设有咖啡厅;三是均采用中央空调,为读者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四是书架、阅览台等家俱在设计和色彩选择上采用订做方式,既显个性又让读者觉得亲切。3、体现了岭南地区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根据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由于天气热而不需要北方那样用过厚的砖墙来保温。设计上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墙,同时采用天井和挑空来进行采光。为避免阳光直射,一些图书馆将窗户的朝向角度作了调整,有的设置了垂直和水平遮阳板。广东雨水较多,广州大学还将岭南骑楼引入校园设计中,设计了“两轴两环”,两轴指的是“直线轴”和“曲线轴”,两条轴线最后交汇于图书馆,使得整个校区有了纲领,有了灵魂。“两环”,一条是指以图书馆为中心连接各教学大楼的步行路,另一条是指围绕着生活区的一条马路。校区及生活区的主要建筑采用复合式的新型校园空间----风雨信息廊连成一体,这条风雨信息廊与教学楼串连起来,使岭南骑楼融入校园。北方高校设计时大多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曾获教育部建筑奖的南京师大图书馆就是这样,完全对称式的布局使中轴线上的图书馆气势不凡,笔者曾从大门看上去,高处的图书馆犹如知识的圣殿,雄伟而壮丽。而广州大学城内的图书馆依地势而建,中轴线自由而不夸张,气势虽弱但显出与环境的自然合谐。4、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节能的要求。大学城指挥部专门请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孟庆林教授拟定了节能规范,如图书馆的玻璃墙建议选用Low-E玻璃,如墙体选用空心砖。在图书馆中央空调方面,采用冷站集中供冷。广州大学城总制冷总装机容量最后将达到11.7万RT,分4个集中冷站,完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3二大冰蓄冷区域供冷系统,仅次于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域供冷。根据测算,通过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初投资比建筑物单独设置中央空调可节省总投资1.3亿元,节省中央空调机房用房5.5万m2,因节省用电减少大学城装机容量5.2万千瓦,减少相关变压器、电线等输变电设施投资约1.7亿元;每年减少空调维护费用2000万元以上,系统运行成本比单体建筑设置中央空调降低28%。三、大学城图书馆的不足之处。1、甲方为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各大学图书馆介入的程度不深。台湾大学图书馆“十年磨一剑”,精雕细凿,成为台湾各大学图书馆的典范,林光美副馆长和图书馆内部的“建筑小组”一直全程参与,在规划与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台大教授黄世孟认为:台湾大学图书馆中不有许多具有经验的优秀图书馆员,由于他们全程参与,才有台大新图书馆建筑的水准。他非常强调:“有好业主才可能有好建筑,不是好业主时难有好建筑。”[6]而广州大学城由于甲方为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各大学虽然提交了详尽“设计任务书”,但后期介入的程度并不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建筑的整体效果。2、设计和施工的周期短,装修细节问题考虑不够。大学城由于存在扩招的压力,一期需赶在04级新生入学前投入使用。工期较短,在建设时存在一定的赶工现象。在选材、装修细部上考虑仍不够充分,部分馆仍显粗糙,某大学图书馆笔者第三次去看台阶已经渗水。3、中央空调与节能之间的矛盾问题仍未能充分解决。对于大空间的供冷,中央空调制冷效率是最高的,但同时其也存在控制不方便,少量读者和工作人员使用时不经济的缺点。较高的电费开销也让大学城内的各高校觉得不堪重负,暑假时笔者去了一趟大学城,37-39℃高温下仍不能供冷,工作人员和读者均有抱怨。针对大学图书馆的特点,完全开放式超市般的图书馆,在节能问题上仍存在一些矛盾。“好看不好用,好用不好看”的老大难问题仍未完全得到解决。笔者陪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杨昌鸣院长参观时,他拍了100多张相带回去给他的学生,这说明大学城的建筑无论从正、反两方面都成为了一本鲜活的教科书。1965年,Internet的先驱之一的美国学者利克利特(J.C.R..Licklider)出版了一本论述图书馆未来的经典之作《未来的图书馆》(LibrariesoftheFuture),认为未来图书不再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贮藏物,人们在拒绝图书的同时也就会拒绝图书馆。[7]四十年过去了,纸质图书仍然是有效的信息贮藏物,广州大学城内一批高水平图书馆的建成,从一个侧面也证明图书馆建筑实体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的生命力,其浓郁的岭南风格特色,也会成为全国高校图书馆中的最有生命力的建筑群。[参考文献][1]夏国栋.20世纪90年代中国图书馆建筑概览.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5):66-70[2]王金祥,张志海·怎样利用图书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谭祥金·图书馆建筑新思维—兼论图书馆员的建筑理念·见戴利华·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2.[4]李明华·新理念新模式新建筑·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68-71[5]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9[6]黄世孟·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条件研拟与审议课题之分析·见黄世雄·1999海峡西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教学资料与图书馆学季刊,1999:288[7]InternetPioneers:J.C.R..Licklider.In:[作者简介]潘向泷(1969-),男,广东警官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已发表论文10余篇。在基建办直接参与新馆的筹建工作。联系地址:510410广州市白云区黄石东路430号503信箱联系电话:(020)36244981,13600471060Email:btl88@21cn.com,panxianglong@yeah.net
本文标题:广州大学城图书馆建筑特色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8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