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三大主题为根据和基础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其主要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观点的立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后,需要形成并实施分步骤、长时期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发展的新视野。“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关键在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论基础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特征是:(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原则。第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第二,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产生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发展相统一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统一性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主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都是以改革开放为社会背景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推动着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心血③杰出人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是一场革命(1)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为什么和什么意义上把改革称为“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2)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起着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3)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改革的性质和原则第一.改革的性质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改革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因而可以说,比起革命是通过摧毁旧的基本制度,解放生产力,两者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改革属于第二个层次。第二.改革的原则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因此,改革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首先,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其次,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最后,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总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的。没有改革,我们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第四,政府职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第五,收入分配改革逐渐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第六,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第七,同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经济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从十四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未达到最终目标,需要不断完善。“完善”的含义绝非在“差不多”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进行攻坚和决战。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第三,转变政府职能。第四,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第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第六,进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我国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一、我国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我国政治建设在社会转型期凸显出来的深层矛盾1、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矛盾2、权力公共性与权力腐败的矛盾3、利益分化与社会公平的矛盾4、政治参与与民主程度的矛盾(二)温家宝指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5个方面:第一,坚持依法治国。第二,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三,维护司法公正。第四,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第五,坚决反对腐败。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一)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后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已进入社会转型的高风险期。广大民众呼唤社会公平和体制改革,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根本问题。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三)现阶段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力:第一,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不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人大的监督保障作用。第三,逐步实现政府内司法独立,党内纪检委独立行使权力。第四,逐步将官员的财产置于阳光之下,实行全方位的舆论监督。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
本文标题:政治考试重点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8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