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学设计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教学设计学校:毓文中学小组负责人:王也丹课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型新授设计人王也丹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考纲解读考点: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性、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特点。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以及站在今天看新文化运动这个角度。教学目的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2、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3、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概况及成果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以及对辛亥革命的批判性与继承性。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创设新文化运动兴起主体内容的情境,启发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传播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性;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对图文并茂、真实性的历史有着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真正的理性和全面性。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完成本节课教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2教案附页:共案个案一、课前导学及提问(附1:导学案):二、导言方案:播放配乐情景再现: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袁世凯称帝,质疑:中国出路在哪里?导言:当中华民族徘徊、迷茫之际,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一段激情岁月燃烧了整个华夏大地。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回味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导入新文化运动)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策略:(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屏幕展示史料,师生互动,共同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得出结论:材料一:材料二:(袁世凯)为了称帝,通令全国要“尊崇孔圣”,“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材料三:1915.5.9日本强迫中国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材料四: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3教案附页:共案个案在分析讨论基础上得出结论:(1)政治基础:辛亥革命后,列强侵略,军阀独裁,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思想基础: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4)领袖推动: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推动。进而师生探究: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们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站在今天看,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什么?(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概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梳理教材。(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指导思想是什么?宣传阵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问:①为什么说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②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屏幕展示史料,师生互动,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3:打倒“孔家店”——吴虞材料4:“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材料5: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材料6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4教案附页:共案个案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四提倡四反对在此,弄清楚以下概念: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屏幕展示材料,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材料四: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毛泽东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A、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④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宣传动员作用。B、局限性:①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没同广大群众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进而师生探究:站在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与国学的对立关系看,你如何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5教案附页:共案个案(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师生共同梳理教材之后总结出:1.第一阶段:李大钊先行号召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2.第二阶段:广泛传播①《新青年》出版讨论“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②出现一批先进马克思主义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出版面向工人的进步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③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第三阶段:政治成果——1921年中共诞生四、问题探究与解决方案建议:探究一: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们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站在今天看,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新文化运动是基本否定辛亥革命的成果的,这与今天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站在今天应看到新文化运动是继辛亥革命之后,思想领域出现的深刻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与发展。探究二:站在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与国学的对立关系看,你如何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又要看到新文化运动使国人出现了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极大危机,这种认同危机一直持续所带来的影响。探究三:当今国家提倡振兴国学,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各抒己见。不必达成共识。五、小结与知识梳理(附2:知识树):6教案附页:共案个案六、课后练习: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二: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请问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重大影响?参考答案:区别:材料一是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科学,材料二是宣传向俄国学习,走俄国的道路。联系:都主张学习西方拯救中国政治的黑暗,所以,材料二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七、课后作业设计:以今天的视角,就整个新文化运动说说你的看法。八、习题补充与知识拓展(分层次教学)“儒学的历史与现状”。(小论文、手抄报)九、每课小测(附3:每课一练)十、单元检测中难经典试题积累(附4:单元习题库)7教案附页: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一、本课特色与可取之处二、本课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案三、学生反馈与小测中常见问题四、备课组交流与反思背景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领袖: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四提倡四反对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兴起①兴起标志②代表人物③指导思想④中心基地评价1.积极影响:2.局限性:1.1.背景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胜利2.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第一阶段:先行号召①第一阶段:先行号召②第二阶段:广泛传播②第二阶段:广泛传播③第三阶段:政治成果③第三阶段:政治成果新发展第第1515课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领袖: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四提倡四反对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兴起①兴起标志②代表人物③指导思想④中心基地评价1.积极影响:2.局限性:1.1.背景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胜利2.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第一阶段:先行号召①第一阶段:先行号召②第二阶段:广泛传播②第二阶段:广泛传播③第三阶段:政治成果③第三阶段:政治成果新发展第第1515课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8附1:导学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基础知识填空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经济上:一战期间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基础。②政治上: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_____实行,准备。③思想上:一方面掀起逆流;2、兴起概况兴起标志:年,创办,并发表《》一文;代表人物: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方针,推动新思想在传播、、、等成为主要干将。主要阵地:和。口号:先生和先生,即和。3、内容前期:①提倡和,反对和;②提倡反对,提出口号;③提倡反对,也是一切革命。后期:以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时期。4、评价①前期性质:②积极影响:A.动摇了统治地位(最重要的影响)B.人们的思想尤其的思想得到空间的,也为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又一次运动。C.推动了中国的发展。③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但并不影响其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1917年,俄国爆发。2.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_____和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旗帜。1919年,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主编的刊登了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93.影响:一批研究出现;、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重要概念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重难点知识解析一、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具有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正如陈独秀一针见血所指:“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可见反对旧道德在本质上是撤除封建专制势力的精神保护伞。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9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