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文性质:暑期实习报告论文题目:暑期实习综合报告专业班级:地理科学综合文科102班姓名:杨蓓学号:10980226成绩:暑期实习综合报告杨蓓109802261尖峰山1.1土壤尖峰山位于119°38E,29°10′N。经检测,主要为壤土,垂直方向上,至上而下土壤由中壤土过渡为重壤土,再由重壤土过渡为中壤土。有机碳含量为1922ppm-1.29%。表1尖峰山土样汇总表位置点地理坐标(东经)地理坐标(北纬)质地读数公式质地有机碳样品重有机碳含量PH值(H2O)PH值(HCL)山上上层119°38′03.6″29°10′05″17(17+2.5)/50g=0.39中壤土20.3mg1.29%5.365.43山上下层119°38′03.6″29°10′05″19(19+2.5)/50g=0.43中壤土22.0mg4616ppm4.263.51山下最下层119°38′12″29°9′45″21(21+2.5)/50g=0.47重壤土21.2mg2526ppm4.324.23山下中间层119°38′12″29°9′45″15(15+2.5)/50g=0.35中壤土21.9mg1922ppm4.094.52山下最上层119°38′12″29°9′45″13.5(13.5+2.5)/50g=0.32中壤土21.5mg6174ppm4.44.761.2植物尖峰山海拔高427m,为独立丘陵,靠北山的群系山,坡向对称,坡度较陡,位于亚热带北部,降水丰富,年温差小,水热资源条件配合好,因此,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生长茂密,保存有一定种类的森林植被。尖峰山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亚区,华东植物区系。草本植物,特别是多年生植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是组成林下植被的主要成员。木本中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占多数,这与本区所处的中亚热带北部的气候条件是一致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型是尖峰山的地带性植被。目前本地区常绿阔叶林分布很窄,大多是经砍伐后恢复起来的次生林,植被分布主要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随着海拔由低向高渐增,气温随之下降,植被类型也由常绿阔叶林,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方向变化,但在分布上有一定的交错现象。下文将对部分植物进行简要介绍。麻栎:树叶纵裂,叶缘不平整,锯齿,叶脉明显。圆柏:上端鳞片状,下短针状。马尾松:树皮鳞块状剥落,新鲜面发红,末端马尾状,适合红壤丘陵,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一年蓬:先锋植物。香樟:樟科,树皮年幼时绿色,平滑;老时为深褐色或深灰色,深裂。木荷:山茶科,嫩枝通常无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山茶: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平滑无毛,边缘有细锯齿。盐肤:槭树科,小枝,叶柄及花序都有密生褐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狭翅。2罗店土罗店位于119°37′E,29°09′N,此次选取的为菜园土、山地边缘和荒地的土壤,经检测,样本为壤土,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较好。有机碳含量为1878ppm-1.15%,Ph值为5-7。表2罗店土样汇总表位置点地理坐标(东经)地理坐标(北纬)质地读数公式质地有机碳样品重有机碳含量地表特征PH值1119°37′06″29°09′01″15(15+2.5)/50g=0.35中壤土24.5mg5337ppm菜园土6.882119°37′05″29°09′34.65″19(19+2.5)/50g=0.43中壤土20.1mg9249ppm菜园土6.33119°37′16″29°10′04″9.2(9.2+2.5)/50g=0.243轻壤土22.5mg1878ppm山地边缘6.874119°37′28.1″29°09′36.8″17(17+2.5)/50g=0.39中壤土21.4mg8131ppm荒地6.825119°37′50″29°09′30.5″23(23+2.5)/50g=0.51重壤土21.4mg1.15%荒地5.443庐山实习部分3.1地质地貌部分3.1.1整体概况庐山位于115º30′E—116º20′E,29º20′N—29º50′N,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总体走向北东,长约25km,宽约10km。其平均海拔1000m以上,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m。地处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属于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东依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动脉,北枕浩浩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堪称清凉世界。庐山雨丰水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mm;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庐山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和震旦系粒屑沉积岩构成。第四纪庐山强烈上升,周围相对下陷,形成两侧陡峭的断层崖。其地貌类型多样,北部为褶曲延展,南部和西北侧为高峻山峰。庐山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具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庐山独立于大江大湖之滨,山地气候垂直性地带分布特征明显。水气充足,雨量丰沛,云雾弥漫,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平均有雾日达192天。庐山气温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5℃。受庐山气候特征影响,其植被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庐山植被丰富,生长植物3000多种,从上到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针叶林。且竹林、灌丛、草地等类型发育完全,植被演替规律典型。从江边湖滨到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沼泽土以及水稻土、浅色草甸土等。此外,庐山黄龙寺谷地与鄱阳湖湖口,因气候条件异样而发育有独特的植被与土壤类型。庐山为中国八大地质公园之一。庐山的形成过程如下:①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2500—1800百万年前,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本区再度拉开变成大海。1000—85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洋,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②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昔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返。③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阶段,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第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经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3.1.2按实习事件和路线分述6.26(1)宾馆门前(牯岭镇)(2)含鄱口庐山云雾是庐山自然风光的另一特色。庐山常年隐藏在云雾缥缈之中,带着某种神秘的色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庐山的云雾有关。庐山云雾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春夏北方冷空气南下时,遇到庐山山体阻挡,向两侧绕去,与鄱阳湖上升的水汽相遇,凝结成云或雾。二是鄱阳湖上升气团,沿石门涧、剪刀峡、王家坡等开口的山谷上升,气温下降产生的云雾。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庐山一年中平均有191个雾日,特别是3至5月份,每月雾日平均多达20天;7月份雾日较少,也有13天之多。遇到合适的天气,面前苍苍茫茫,是一望无际的云层,千姿百态,变幻万端;时而如大海扬波,浪涛汹涌,偶有峰尖露出,仿佛仙山琼岛;时而如积雪万顷,银光闪耀,气势雄伟,壮丽无铸。而含鄱口恰好是庐山观云海最好的去处。所幸,天公作美,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云雾。含鄱口海拔1286米,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3)芦林大校场单面山。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冰川主要携带大砾石,水流作用携带细的砾石,所以泥砾无分选,沉积剖面呈粗细混合。有关大校场是否为冰川作用形成存在争议。李四光先生认为,此处为冰川经过搬运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其依据如下:①此地的堆积物符合冰碛物的特征:A.由砾、砂、粉砂、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其分选性差;B.结构疏松,没有明显的层次;C.掩饰的磨圆度不高,颗粒形态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D.在搬运过程中,岩石相互碰撞,在岩石表面形成了贝壳状断口和擦痕,在此发现的熨斗石上面有清晰的痕迹;②此地有丘陵状堆积物,可能是冰碛丘陵。其孤立于岩石当中,是冰蚀作用做造成的;③此地的堆积物多是橙色,第四纪冰川的冰碛物也是为橙色,由此判断这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但也有不少专家对庐山是否存在过冰川提出了质疑。怀疑派的论点大致有如下几点:①庐山山体不大、高度较低,达不到冰川发育的程度;②庐山的地貌、第四纪堆积物,不是因冰川作用形成的,而是流水侵蚀、泥石流所产生的;③庐山地处的纬度低,他们的依据有:①砾泥整体呈红色,为Fe2+不能形成冰川。氧化为Fe3+;②大校场形成时期为温暖期,最低温为2℃左右,不可能形成冰;③坡度只有10º,冰川不一定能够流动。(4)芦林湖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在第四纪冰期时,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由冰斗发育而来,三面环山,窖口初期由于冰渍物的堆积形成冰坎,拦截上游来水,后来会被侵蚀掉。6.27(1)西谷单面山。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西谷中的“飞来石“,在地质学上被称作“冰桌”。飞来石并不是飞来,而是冰川漂砾、冰川携带下来的,是构成别具特色的冰碛地貌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从冰川的发源地被缓缓推到较平坦的谷地。石砾由两块岩性坚硬,以长石石英砂岩叠置而成。冰桌为震旦纪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的长条状桌形巨石。石身滑润,上下巨石沉积纹理极不协调。大约形成于40-20万年前的西谷U形谷兼冰窖中,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先落入冰川谷底,然后又有一块冰川大漂砾突兀而上,形成冰桌。(2)如琴湖如琴湖像把小提琴,故而得名。女儿城坡度大,使得河流纵比降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强烈,使得汉口峡河流成为袭夺河。而大校场坡度小,地势平缓,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使得其中的河流成为被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四周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3)锦绣谷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成为庐山热门景点。谷底为柱状沉积岩,垂直解理发育。(4)仙人洞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
本文标题:庐山-杨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9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