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精神振作还是沮丧兴趣广泛还是狭隘性格暴燥还是稳定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社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含义,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职业功能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心转移——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素质已远远超越了局限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而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范性,是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的,是人格的榜样。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这些人格特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感染学生的人格,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支持。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二)心理健康是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当的意识和行为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诸多职业中最具高压力和多应激性的群体。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增加消极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高压力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和情境,所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无生涯性。即指教师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难以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教职员的身份都几乎相同,并且长期固定在同一种工作上,角色局限化。(2)高独立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必须以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去面对学生。教师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很少,并且该种特性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个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3)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教师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发展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群体,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是很大的。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因此而突显、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4)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所面对工作对象的年龄等特质变动很小,而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着。这就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5)强示范性。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都是学习的资源,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特质较强的人格方面,尤其是在教师职业价值重心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现代教育环境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自我概念同一的困难,并因此而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6)时空相对无限性。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职业。虽然在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支配,但鉴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时空段都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教育工作的性质。此外,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化过程,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遭遇到各种不适应状态,如职业倦怠期。2.教师职业角色特点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必须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具备其应有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合理的重要标志。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角色要求。这种职业角色是以有益于教育和社会进步为指向的。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进步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信念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塑造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者等等。大体可概括为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压力的重要特点,从而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1)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由于教育成果体现的延时性和无形性,教师难以判断成就目标的达成与否,难以预测自己何时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成就动机的延迟性满足,使得教师的育人角色的责任范围无限扩大,从而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形成一对矛盾。(2)教师角色期望的严格性。角色冲突的性质是导致角色冲突的基本原因。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人们眼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脱离现实的,与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的概念形成反差。因此,教师作为基本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的人的需要必然与理想化了的教师形象冲突,形成压力。(3)教师角色的易混性。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教师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明确的角色期望,如教育理论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而教育现实要求升学率。其次,诸多教师角色中,有许多角色是相矛盾的,即两个角色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角色行为要求,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除易产生角色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了教师能力所限,且在角色中,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系统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即产生了角色内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其次,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教师形象对教师本身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形象,但理想化教师角色的难以实现性与教师人性决定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冲突。(蜡烛、灵魂工程师、)现代学校功能的嬗变校本管理、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现代教师的角色教育工作者课程开发者教育研究者心理辅导者现代教师的要求:理性、智慧、实践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国际视野3.教师职业劳动特点(1)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主要是指教育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说明了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情感性是教育劳动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效果。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信息化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速度及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对教育、教师职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教师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主重要诱因,且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社会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解除学生的信仰危机与教师理论缺乏的矛盾;社会提供的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心理冲突;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教师教育上的“有心无力”的无奈情绪;社会要求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劳动者和教师的知识、技能老化趋向的冲突;等。信息化社会获取知识的多渠道性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知识权威的形象,进而引发了教师职能的转移和教师权威性的损毁,使教师工作的操作发生困难;其次,知识的高速更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压力。而在无形增大压力的同时却缺乏对教师应对方式的指导及对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再次,教育系统由于社会的变革也不得不进行自身的变革而求得适应与发展,而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
本文标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9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