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公开招聘教师教育理论真题精选时间: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定势,称之为:A.学校规章B.学校仪式C.学校文化D.学校传统2.对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等基本要求进行规定性描述的是:A.课程计划B.教学计划C.课本D.课程标准3.《论语·先进》有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蕴含的教学原则是()。A.巩固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量力性原则4.下列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A.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B.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C.同一年级同一科目不同版本的教材反映着不同的课标要求D.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通过教材具体实现的5.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A.私学B.公学C.国学D.乡学6.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复核人得分得分评卷人……………密……………………封…………………………装…………………订………………………线………………………姓名准考证号2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7.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分为()A、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B、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8.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9.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B.提高运动水平C.增强学生体质D.培养体育人才10.一节好课最根本的标准是()。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11.“一题多解、一事多写”是()A、集中思维B、再现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13.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效果最好。A.50%B.75%C.100%D.150%1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A.晕轮效应B.皮格马利翁效应C.放大效应D.预期效应1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6.某同学很想为班级做好事,但又担心受到其他同学的误解。这是()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3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7.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维果斯基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应采取()的策略。A.合理分配时间B.及时复习C.多样化复习方法D.尝试回忆19.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习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牢记住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20.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身心共同、平均的发展。2.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进行相关体育活动,不需组织笔试。3.叶圣陶说:“教是为了少教以至不教”,因而改进教学方法就是取消讲授法。4.教师备课就是钻研教材,编写教案。5.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权利,教师也是课程资源。6.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负迁移。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8.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9.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0.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教育目标的内在结构层次。2.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哪些要求?得分评卷人得分评卷人4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4.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重大转变?2.结合实例,阐述动机斗争(动机冲突)的种类。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有位女教师在进行卫生教育时,把一位男生叫到讲台前,批着他的耳央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看,他的耳朵多脏呀!你们可不能象他一样啊!”以后,这个学生见到这个教师就讨厌,课也听不进去,成绩明显下降。这位老师又严厉地批评了他,这位男生干脆不上她的课了。后来,这个学生家长要求把孩子转到另一个班,校长满足了他的要求,在新的班里,老师对他很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有了很大进步。试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哪些教育原则?怎么违背?2.试运用品德心理的有关观点分析:为什么有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品德观念教育,但收效甚微?得分评卷人得分评卷人5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2.B3.C4.C5.A6.C7.D8.C9.C10.D11.D12.A13.D14.B15.D16.C17.A18.B19.B20B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教育目标的内在结构层次。教育目的是有层次的,其结构层次依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1)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的教育宗旨,是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体要求。(1.5分)(2)培养目标。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1.5分)(3)课程目标。这一层次目标体现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之中。(1.5分)(4)教学目标(包括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完成某一阶段(如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工作,希望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1.5分)从上述四类目标的关系来说,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目标链,组成一个目标金字塔,越往上去,目标的概括化越高;越往下来,目标的具体化越高。无数个塔底目标环环相扣,组成一个层级,进而由低一层级向高一层级递进,最后实现教育宗旨。2.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哪些要求?(1)要求准确,要发标准音。选用词汇要科学,通俗易懂。词句要完整,系统连贯,逻辑性强。重点要突出,观点鲜明。(2)要求语言具有教育性,要注意语言修养,讲究文明,用健康高尚的语言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说话要富于情感,用健康高尚的情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3)语言表达要具有艺术性,要富于表情,抑扬顿挫,语调语速适当,并以手势和姿势辅助说话,使之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要依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不同的话语、语气和语调,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理想效果。(每点2分)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分)(2)已有的知识经验。(2分)(3)定势与功能固着。(2分)4.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相应发展危机,其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1分)。⑴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分)⑵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分)⑶勤奋感对自卑感;(1分)⑷主动感对内疚感;(1分)⑸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5分)(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5分)(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5分)。(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5分)(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5分)(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5分)适当阐述(1分)。2.结合实例,阐述动机斗争(动机冲突)的种类。答案要点: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可分为以下四种:(1)双趋斗争:指一个人对同时并存的目的具有同样强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有所抉择。这样就会产生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如“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便是双趋斗争。(2)双避斗争: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都想避开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但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如某学生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想向老师认错,但又怕老师批评;不认错,又怕被老师发现后受到更严重的处分。但二者必须选择其一。7(3)趋避斗争: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另一是恶而避之。如某学生既想为班级做好事,又怕被别人讥笑。(4)多重趋避斗争: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想调换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的工作条件及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会差一些。这种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就会产生多重趋避斗争。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1)因材施教原则:青春期心理特点。(4分)(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4分)阐述论证有力。(5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试运用品德心理的有关观点分析:为什么有时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品德观念教育,但收效甚微?答:①指出“苦口婆心”实质上只是重视“说道理”,即道德认识教育。(3分)②运用品德结构的观点,阐述品德结构及关系,并指出品德教育应该重视品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3分)③指出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以促进品德结构的各方面都整体的参与、受影响。(3分)适当阐述(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文标题:教师招考试题精选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0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