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测试题2013.10
12013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命题预测试卷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1.A【解析】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A.提高国民素质B.贯彻教育方针C.培养四有新人D.适应市场经济需要2.活动课的特点在于动手“做”,以获得(2.c【解析】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即从“做中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生动的直接经验。)。A.抽象知识B.问接经验C.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3.C【解析】略。)。A.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正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4.我国《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是在(4.A【解析】我国《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是在1993年。)年。A.1993B.1995C.1998D.19855.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拥有的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和(5.A【解析】进修培训是《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享有的权利。)权等六项。A.进修培训B.调查研究C.参与决策D.培养学生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规定始出自(6.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在教育法制建设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全面进入依法治教轨道的是颁布与实施(7.C【解析】略。)。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8.A【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C.热爱教育事业D.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9.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9.A【解析】在师德教育中,不仅要促进每一个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A.“双赢”协作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C.自觉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遵守下列哪一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性?(10.D【解析】略。)A.“廉洁从教”B.“关爱学生”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11.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结合的是(11.A【解析】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离的趋向,把相互对立着的“数”与“形”统一了起来,使几何曲线与代数方程相结合。)。A.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B.牛顿建立微积分学C.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学D.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学12.北宋张择端的一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作品是(12.D【解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2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A.《人物龙凤帛画》B.《洛神赋图卷》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13.当被催眠者被告知自己是聋子后,再问他们能否听见催眠者说话时,他们回答“听不到”。一些学者试图解释这一现象,认为被催眠者的“自我”被分裂为各个零散的部分,聋了的那一部分和回答的那一部分是相互分裂的。以下哪项质疑最能削弱以上解释?(.A【解析】略。)A.为什么回答的那一部分不答“能听到”呢B.为什么观察到的事实都必须有个特定的解释呢C.为什么被催眠者表现出已接受催眠者的暗示,觉得自己是聋子呢D.为什么所有被催眠者在上述情况下都做出同样的反应呢14.下列软件中,(D【解析】Access是微软公司发布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Office成员之一。)不能用来制作课件。A.PowerPointB.FrontPageC.FlashD.Access15.字顺法不包括(.D【解析】字顺法是根据字符的形体特征或读音排检字(词)的方法,包括形序法、音序法和号码法。)。A.形序法B.音序法C.号码法D.学科法16.人的日常思维和行动,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都包含着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包含着某种创造性。而计算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预先编制的程序控制的,因此计算机永远不能拥有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哪一项将对题干中的推理的构成严重质疑?(16.D【解析】题干所述的意思是,人的思维和活动是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而计算机的行为是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如果D为真,那么就是说,存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计算机程序,构成了对题干的质疑。)A.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学习功能B.计算机程序不能模拟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C.在未来社会,是人控制计算机,还是计算机控制人,是很难说的一件事D.人能够编出模拟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计算机程序17.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17.A【解析】按照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A.人格测验B.个别测验C.团体测验D.常模参照测验18.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是(18.C【解析】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是排中律的内容。)的内容。A.同一律B.矛盾律C.排中律D.否定律19.李娜心中的白马王子是高个子、相貌英俊、博士。她认识王威、吴刚、李强、刘大伟四位男士,其中只有一位符合她所要求的全部条件。(1)四位男士中,仅有三人是高个子,仅有两人是博士,仅有一人相貌英俊。(2)王威和吴刚都是博士。(3)刘大伟和李强身高相同。(4)每位男士都至少符合一个条件。(5)李强和王威并非都是高个子。请问谁符合李娜要求的全部条件?(19.C【解析】由(2)“王威和吴刚都是博士”和(1)中“仅有两人是博士”知李强和刘大伟不是博士。由(1)中“有三人是高个子”(3)“刘大伟和李强身高相同”知刘大伟和李强都是高个子,又由(5)“李强和王威并非都是高个子”,知王威不是高个子。也就是说,只有吴刚符合所有的条件。故选C。)A.刘大伟B.李强C.吴刚D.王威20.根据联言命题的性质,不属于联言推理的有效式的是()。A.合成式B.肯定式C.分解式D.否定式21.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3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20.B【解析】根据联言命题的性质,联言推理的有效式包括:合成式、分解式和否定式。)。A.同一关系B.属种关系C.交叉关系D.矛盾关系22.研究表明,高纤维食物对于预防心脏病、直肠癌和糖尿病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食品包袋上没有把纤维素的含量和其他营养成分一起列出。因此,国家应该规定在食品包装袋上明确列出纤维素的含量,这对于保护民众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将最有力地削弱上述结论?(21.B【解析】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A.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并不注意包装袋上关于营养成分的说明B.不但高纤维食品,而且低脂肪食品对于预防心脏病、直肠癌和糖尿病也有重要作用C.多食用高纤维食品并不能保证不患心脏病、直肠癌和糖尿病D.高纤维食品,一般蛋白质的含量不够丰富23.只要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真心希望发展市场经济,愿意按照资本创造与流动的规律办事,能够尊重多数国民基于现实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就可以让多数所有权变得合法,从而创造出让合法财产灵活流动的环境。这正如将彼此孤立的湖泊,串连成一片大的水域,避免零星的湖水消失在一块块贫瘠的沙地里。一旦资本流动起来,财富创造与经济效率就会在市场中野蛮生长。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23.D【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主旨概括题。全文是总一分式的行文脉络。第一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表明国家让多数所有权合法后能创造出让合法财产灵活流动的环境。第二句话以湖泊举例论证第一句话表明的观点。D项与文段主旨最相契合。所有权合法化等于让多数所有权变得合法,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等于让合法财产灵活流动的环境,也与最后一句“在市场中……”相对应。所以D选项是正确答案。A项是作者的意图推断,B、C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故选D。)。A.国家需尊重多数国民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B.没有法律保护的所有权,是效率偏低、缺乏活动的所有权C.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一国决策者的水平密切相关D.所有权合法化,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关键24.以下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24.B【解析】A、C、D是判断句,B中用“于”表示被动。)。A.亚父者,范增也B.暴见于王C.梁,吾仇也D.巨是凡人25.甲、乙、丙三人一起参加了物理和化学两门考试。三个人中,只有一个在考试中发挥正常。考试前:甲说:“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不正常,我将不能通过物理考试。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我将能通过化学考试。”乙说:“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不正常,我将不能通过化学考试。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我将能通过物理考试。”丙说:“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不正常,我将不能通过物理考试。如果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我将能通过物理考试。”考试结束后,证明这三个人说的都是真话,并且发挥正常的人是三人中唯一通过这两门科目中某门考试的人,发挥正常的人也是三人中唯一没有通过另一门考试的人。从上述断定能推出以下哪项结论?(25.B【解析】如果甲是发挥正常的人,则根据甲说的话,可知甲通过了化学考试,但没有能过物理考试;又由条件,可知甲是三人中唯一的没有通过物理考试的人;又根据丙说的话,可知丙因为发挥不正常,也没有通过物理考试。这样,就有两个人没有通过物理考试,所以矛盾。因此,甲不是发挥正常的人。4如果丙是发挥正常的人,则根据丙说的话,可知丙通过了物理考试,又由条件,可知丙没有通过化学考试,并且是三人中唯一的没有通过化学考试的人;又根据乙说的话,可知乙因为发挥不正常,也没有通过化学考试。这样,就有两个人没有通过化学考试,所以矛盾。因此,丙不是发挥正常的人。如果乙是发挥正常的人,则可知乙通过了物理考试,但没有通过化学考试。又根据甲和丙说的话,可知甲和丙都没有通过物理考试。又由条件,可推出甲和丙都通过了化学考试。这里没有任何矛盾。因此,答案是B。)A.甲是发挥正常的人B.乙是发挥正常的人C.丙是发挥正常的人D.题干中缺乏足够的条件来确定谁是发挥正常的人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次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要点】(1)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学生的思维更单一,视觉更狭窄,更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是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2)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处处压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测试题2013.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0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