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总结
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1.人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系统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及姿势。2.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个部位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个组织间的力学关系。3.直立姿势的评定:①前面观:双眼应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脊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②后面观: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直线上;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脊,也对称地处于脊柱的水平线上;③侧面观: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和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即向前凸的颈屈;向后屈的胸屈;向前凸的腰屈和向后凸的骶屈。颈屈和腰屈最大,胸屈次之,骶屈最小。4.膝外翻: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其特点是,在膝外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的内侧,两腿成X形。5.膝内翻: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其特点是,在膝内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的外侧,两腿成O形。6.上肢长: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7.下肢长: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8.肌力: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9.耐力:肌肉持续性维持一定强度的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称谓耐力。10.肌力分级标准:5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4级:能抗重力、抗中等阻力运动。3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运动。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1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0级:无可测知的肌收缩。11.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因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所以关节活动范围亦分为主动的与被动的。12.影响关节活动度范围的因素:①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的大小的差别②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③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④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⑤年龄、性别、职业对关节位活动范围也有影响。13.肩关节:屈曲:170;后伸:60;外展:170;水平外展:40;水平内收:130;内旋:70;外旋:90;14.肘和前臂:屈曲:135\150;旋后:80\90;旋前:80\9015.腕:掌屈:80;背伸:70;尺偏:30;旋转:4516.指间关节:外展:5017.髋:屈曲:120伸展:30外展:40内收:35内旋:45外旋:4518.膝:屈曲:135踝:背屈:15跖屈:50内翻:35外翻:2019.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肌张力分类: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障碍20.痉挛(spasticity)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一)痉挛的益处: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2.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离心自主收缩的肌力,但向心收缩力弱。3.可相对保持肌容积。4.在无承重和废用的情况下,可因此而预防骨质疏松。5.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6.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二)痉挛的弊端:1.由于阵挛、髋内收呈剪刀样或屈肌痉挛而损害站立平衡。2.由于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期。3.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4.由于屈肌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这一现象也可发生在床位和轮椅体。5.由于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或屈肌痉挛造成的挛缩危险。6.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7.由于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损害性功能。8.由于痉挛或阵挛干扰驾驶轮椅、助动车等。9.虽然大部分痉挛可无疼痛,但持续的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10.可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21.痉挛的特殊表现:①巴宾斯基反射:为痉挛性张力过强的特征性伴随表现,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时足大趾背屈②折刀样反射:当被动牵伸痉挛肌时,厨师产生的较高阻力随之被突然的一致发动而中断,造成痉挛肢体的阻力突然下降,产生类似折刀样的现象③阵挛:在持续牵伸阵挛肌时可产生,特点为以固定频率发生的拮抗肌周期性痉挛亢进。常发生与踝部,也可以发生于其他部位④去大脑强直和去皮层强直:去大脑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驱赶和四肢处于完全伸展的姿势;去皮层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躯干和下肢处于伸展姿势,上肢处于屈曲姿势。22.僵硬: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23.肌张力异常的常见形式: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迟缓。24.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一)反射介导机制(二)非反射介导的机制(三)痉挛的神经递质变化反射介导机制中的牵张反射可分为腱反射和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是肌紧张产生的基础。25.Ashworth分级法评定:分01234级?。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突然出现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26.人体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27.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28.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29.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坐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反应建立时间分别为6、8、10个月;立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反应建立时间分别为:12、18、24个月;跪位平衡反应建立时间为:15个月。30.平衡种类:①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②自我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③他人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31.稳定极限:人体在能够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32.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33.共济失调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4.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35.正常步态:事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此时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36.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37.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38.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39.步幅(stridelength)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40.步宽(stridewidth)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41.足角(footangle)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42.步频(cadence)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43.步速(walkingvelocity)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44.步行周期(gaitcycle)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s左右。45.步行时相(gaitphase/period)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phase)和摆动相(swingphase)。46.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47.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48.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49.常见的异常步态模式:①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偏瘫步态(提髋型、膝过伸型、瘸拐型、划圈型)、脑瘫步态(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刀步态、舞蹈步态)、截瘫步态、其他神经疾病(蹒跚步态:小脑病变者,由于共济失调,行走时,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速度快慢不等,东倒西歪,呈鸭子状或蹒跚状。行走时,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定性差,能量消耗大;前冲步态: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躯干前倾,双上肢缺乏摆动,步幅短小,越走越快,呈前冲或慌张步态。行走时,重心上下。左右移动风度答,稳定性差,能量大,)②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步态: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胫前肌步态、腓肠肌步态;③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疼痛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短腿步态、假肢步态、平足、老年步态。
本文标题: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1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