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建国以来关于汉字繁简之争的文献综述_1
建国以来关于汉字繁简之争的文献综述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陈丹13412121建国以来关于汉字繁简之争的文献综述陈丹【内容摘要】汉字简化是中国大陆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也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对于简化汉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争论非常激烈。本文主要从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汉字简化历史及其利弊出发,结合语言文字发展规律,针对各家对简化问题的观点进行述评,用客观理性的视角审视新中国汉字简化工作的得失。并针对当前简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展望。【关键词】简化字利弊;汉字发展;理性思考前言简化字,旧称破体、小写、俗字、手写字等种种。汉字简化是汉字使用和汉字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现象,汉字简化的巨大功绩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汉字的简化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性极强的工作,简化应遵循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它决不仅仅是一味地减少笔画所可以替代的。近年来对简化字的不满评论、“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呼声日渐高涨,简化字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时冲击着我们的视听。这引发了我们对汉字简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建国以来(特别是《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之后)简化字的发展历史、简化利弊,评述各派观点对简化字的发展提出建议。一、20世纪以来汉字简化的历史1、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提出的背景1909年,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22年,国学大师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被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通过。此案指出:“文字本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笔画多的,难写、费时间,当然是不适用。笔画少的,容易写、省时间,当然是适用。”“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提案主张把这种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上。1935年春,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组织“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在简体字运动日益发展的形势下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这个简体字表是钱玄同主持编写的《简体字谱》草稿中的一部分。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简化字运动的夭折。2、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的提出及推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然而,流传几千年的文字和读写习惯,说改就改,谈何容易?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先从简化汉字着手进行中国的文字改革。1950年7月,吴玉章在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其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当时编制的原则是:整理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补充,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用行书和草书,但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是每一个繁难的汉字都简化。后经过征求意见,决定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于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并于3月25日设立汉字整理组,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汉字专家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但是毛泽东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专家们开始大量搜集草书简体字的资料,研究简化规律,对常用字进行简化。同时,精简字数的工作也开始进行。废除一些不必要的字义、读音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字形上有些许差别异体字,无疑是精简字数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在规范字的选择中意见不一,为了稳妥起见,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300多个简体字显然不能满足简化汉字的需要,经过研究,专家们认为只能依靠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来扩大简体字的数量。简化过程中,专家们发现许多根据草书而简化的笔画没有更好的楷书写法,于是索性根据行草的写法把它们收入了简体字表。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三稿拟出。因为此稿简体字增加过多,出版印刷部门一时难以适应,所以“汉字整理组”又先后更改了几稿。最终,在《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基础上,经反复研究和多方听取意见,于1954年底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后又经多次修改,《汉字简化方案》最终于1956年1月30日在国务院第23次会议上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2月1日始在全国推行,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各级学校推行简化汉字的通知》。《汉字简化方案》分三个部分:①798个汉字简化表草案;②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③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后来,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基本上是对《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共计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旨在解决《汉字简化方案》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是我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集大成者。3、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提出及夭折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比了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除。198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废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其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大。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社会条件不成熟时,不应人为的急于求成。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便于社会应用。二、汉字简化的方法从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照来看,简化字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三、汉字简化利弊及各派观点1、支持派(汉字简化的功绩)张婕的《从〈说文解字〉看汉字规范》、朱玉金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及李开的《汉字简化不能走回头》分析了汉字简化的卓越功绩:(1)汉字简化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的缺点主要是笔画多,书写速度慢,不少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需要尽快学习和掌握汉字,进而最快最好的去猎取知识、传递信息。简化汉字是为了便于人民群众学习和使用,更好地发挥文字的交际工具作用。汉字简化的显著优点是笔画少、结构简、字形清晰、分辨明快,比繁体字好学、好认、好写。有人曾做过统计,发现在书写速度、认知难度等方面,简化字均明显优于繁体字,这样就能很好的满足人们普遍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需求。建国以来进行的汉字简化工作中有两千多个通用字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简化,许多笔画繁多的常用字减少了笔画。用两千个常用字作统计,结果如下(简化后变为1967字):’据统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515个简化字,简化前平均每字16.08画,简化后平均每字8,16画,省去了大约一半的笔画。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2236个简化字,平均每字10,3画。被简化的繁体字2264个,平均每字15.6画。简化字比繁体字平均每字减少5.3画,即减少34%0由于减少了笔画,方便了学习和书写,节省了时间,同时还提高了清晰度,便于辨认,因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2)汉字简化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利于教育普及,推动全民素质提高。简化字减少了笔画,减少了通用汉字的总数。周有光在《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一文中指出:小学教师们说,简化字有“二好”,即“好教”“好认”“好写”。教孩子识字,要分清笔画和结构。笔画少、结构简单,好教。“好认”:简化字比繁体字好认,因为眉目清楚,分辨明快。“好写”:笔画少,这对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人们识字能力提升了,也就能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进而提升全民素质。(3)从文字学角度看,有很多简体字在表意表音作用上显然优于繁体字。简化汉字在表音表意有着显著特点更利于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掌握。有些汉字从繁体字到简化字之后,使人们对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4)规范的简化字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并且己经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字形繁复的繁体字简直就是“天书”,而现行的规范汉字大大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另外,我国规范的汉字简化字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例如,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和西方国家出版的中文印刷品都采用标准的简化字;新加坡、泰国等国已明文规定使用我国公布的简化字。2、反对派(汉字简化的弊端)汉字的简化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性极强的工作,简化应遵循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它决不仅仅是一味地减少笔画所可以替代的。陈浪《繁体字简化之殇》、杨方国的《汉字简化—既要摆脱繁难,又要传承文化》、陈倩的《汉字简化利弊的分析及建议》、邵文利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李海平在《中国汉字简化的两种方式及其引起的争议》等文章均对汉字简化提出了批判。(1)苏培成《关于简化汉字的几个有争论的问题——纪念《汉字简化方案》公布35周年》指出繁简对应比较复杂,给由简化字学习繁
本文标题:建国以来关于汉字繁简之争的文献综述_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2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