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教师学习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教师在社会发展和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觉地为争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努力。本章重点应掌握教师的劳动特点,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具有的素养,如何建立和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实践与应用一、填空1.“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高尚的职业”。这是夸美纽斯提出来的。2.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且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复杂的艰巨的脑力劳动。4.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教师下过不同的定义或作过不同的解释,如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美国的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5.国外有的教育家提出教师要“一切东西懂一点,某一东西懂全部”是不无道理的,它说明教师要广播的文化修养。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7.“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为师也”。这句话说明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8.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配合密切、教学相长,关系透明、民主平等,联系稳固和双向反馈,互补互助。9.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学校组织中实现的。10.我们认为,教师要有的分析、深化和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的、概括和之才;既要有的观察、实验和推理之才,又要有凝练、形象和之才。11.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12.马卡连柯指出:“一般的说,教育学是最辩正、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这不仅反映了教育科学的特点,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劳动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教师是一种古老又永恒的职业。(对)2.“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德国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杜威。(错)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对)4.“学而不厌”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5.教学有法,但有定法;教学有原则,但没有死框框。(对)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的。(√)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8.教师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体现了教师因材施教的行为。()9.教师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的劳动。(√)10.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教师的劳动地点,也没有校内外的明确分工。(√)三、名词解释1.教师就是接受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施加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2.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的恰当的随即应变的处理的能力3.教师专业化4.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血色和那个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四、辨析1.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2.“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4.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五、简答1.如何理解教师的含义?2.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自身的特点?3.如何建立和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怎样正确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六、论述联系实际,论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哪些素养?阅读资料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角色更新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一个“新”字。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抓好教师的角色更新。教师角色更新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观念更新,即树立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的现代人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知识更新,即教师应掌握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新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力更新,即教师应具备包括创造性的设计能力、创造性的监控能力的创新能力;方法更新,即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传统方法之不足,在探索新型学习方式中不断前进;人格更新,即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个性品质和创造性的动手能力。[摘自余同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报》(长沙).2003,4.第68-71页]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当人类社会出现了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未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观念,但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学校教育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体系出现,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逐步成为研究对象,后来又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以研究教育为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育研究受到“制度化教育”的驱动,并被赋予“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征,使教育研究逐渐成为某些专业人士的“专业”,成了置身于直接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外的“研究者”的专职。而且,课程系统化和教师教学技术化观念开始出现,并很快成为“正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系统,教师所关心的是,把别人给定的内容完好无缺地给学生;教师的视野也被限定在固有的方法模式以及内容范围内,不能完全透彻地理解这些内容、模式和方法背后的目的与理念。因此,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被视为运用一定技法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保障其职业。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须照本宣科,不必思考和改进;只须墨守成规,不必实验新教法;只须接受别人产生的知识,不必有个人的创造。这种消极、被动的角色形象,也是造成教师地位不高、教师越来越像“技术操作工”、越来越像“教书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分化与对立,专门的教育研究者把自己的思想推荐给教师,迫使教师按照他们的意图去行动。而教师又在研究者眼里,常常被指责、被贬低,进而形成了“自卑情结”,以致“教育研究成果越丰富,越复杂,教师的思想就越简单”。结果,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本职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搞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与己无关。这种观念阻碍了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当教师不能从研究者那里得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时,也反过来埋怨专家的研究。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二者各不相干。于是,教师天天进课堂,却对教学缺乏理解和探索;天天要面对学生,却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能思考和解决。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成了苦差事,成了不能使自己体验到乐趣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和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一些研究者指出理论观念的倡导者应当和教师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教师也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团体中的一员,应当有责任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应对教育新思想、新课程、新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教师不仅是被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教师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而是自己进行研究,寻求答案,敏锐地观察、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教育教学革新行动。这就是“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真义。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自此,世界各国都以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来培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的要义有二,一是教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是人皆可师,人易成师;二是这种专业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要使教师不可替代,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使教师不断发展,必须通过研究,促进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教育家”形象。在此趋势下,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注意探求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并出现了可喜局面。向科研要质量,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倡导,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育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要求,也成为群体自觉。我国在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搞教育研究,并作为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对科研兴教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广泛参与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研究”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的意识,也缺乏自信。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总认为消极因素很多:整天忙于上课,批改作业,从早到晚,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去搞科研?也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理论素养不高,缺乏资料,不能开展研究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误区。对于时间,应辩证地去看,需认真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没有时间?是否浪费了时间?二是既然时间紧,就更应该科学利用。如一种常见的教学现象,老师见学生写错了字,动不动就罚写十遍甚至几十遍;见学生做错一道题,罚他重新抄写。试问教师为什么不探索一下学生抄写的规律,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思考一下学生防错的方法,这样不就节省时间了吗?对于缺乏资料的认识,也应当改变。许多教师总认为做研究就是复印资料,从别人的成果中找自己的成果,而忽视了自己每天眼前就有的鲜活、真实、感人、生动的资料。其实,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等)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很好地发挥优势。当然,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教学改进的一种需要的心向,是潜在的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3.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不断突破定型思维方式,使熟悉的变得陌生,使习惯的变得新奇,使原来被忽略的变得清晰,一切习以为常的事被重新审视。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教育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靠外力推动还不够,还要有执著、求真、创新的精神。[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296页]超越性人格教师及其教育魅力教师人格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越性人格在少数教师身上表现突出,这样的教师可称为具有超越性人格的教师,他们在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物质化的现实条件下,超越性人格的教师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身上体现出的超越性人格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灵魂般的感召作用。超越性人格教师的教育魅力主要表现为,探求知识、热爱真理的人们总是追随高尚人格的教师;在市场经济中,超越性人格的教师完全操有一片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赤子之心,能真正发挥教育的最佳功能;超越性人格的教师最善于塑造真正完美的学生人格;超越性人格的教师永远具有工作的内在动力,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创造性、科学性;超越性人格的教师心中无欲无求,心底坦坦荡荡,一定是心理健康者。[摘自辛斌:《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常德).2003,6.第100-102页]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
本文标题:教育学第5章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