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教育学考研真题第一章部分习题和答案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2.1名词解释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北师大2001研。2,国家主义教育(首都师大2004研)3.人本主义心理学(首都师大2002研)4.科学主义思潮(首都师大2001研)5,实验教育学(首都师大2001研)6.教育学(上海师大2004研,上海交大北师大2004研)2002研,四川大学2004研,上海师大2003研,南京师大2002研)7.永恒主义教育(首都师大2001〕研)8,教育规律(华南师大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9.《民本主义与教育》(华东师大2004研)10甲教育理论(华南师大2002研,厂’州大学2003研)11.《普通教育学》(华东师大2003研)12甲教育改革(华南师大2002研)13.教育平等(南京大学2004研)14.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南京大学2004研)(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1.区分度(武汉大学2002研)2.狈鲜验效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研)3甲I.伊利奇的反学校教育论(北师大1999研)4.《学记》(南京大学2002研)5.高等教育大众化(南京大学2002研)6.教育实验法(浙江大学2003研)7.学校教育(浙江大学2003研)1.2.2简答题1甲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西南师大2003研,西南师大2[)04研)2.工业社会的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首都师大2[)04研)3,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首都师大2003研)4.列举您读过的重要教育论著并对其中之一做简要评述。(首都师大2003研)5.简述西方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南开大学2004研)6.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华东师大2003研,四川大学2004研)7甲行动研究范式及其方法。(四川大学2004研)8.简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武汉大学2003研)9甲简述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不同。(广州大学2003研)10.辨析: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华东师大2003研)11.试界定并分析“知识”概念。(华南师大24D3研)12.简述中国和西方教育学的历史,试论教育学的建构策略。(华南师大2003研)13.分别写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拉伊、杜威、阿普尔的1一2本代表性教育著作。(南京师大2004研)14.写出下列人物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学派(狄尔泰和斯普朗格、巴格莱、赫钦斯、谢夫勒和彼得斯、小威廉姆E-多尔)。(南京师大2004研)15.辨析: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苏州大学2004研)【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1.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涵,分析该模式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华东理工大学2004研)2甲从社会因素看奴隶社会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苏州大学2003研)3.与古代社会相比,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什么特点?(苏州大学2003研)4.简述从“文化资料”到“教育资料”的选择过程。(南京大学2003研)5.概述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历史。(南京大学2002研)6.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哪些特点?(西南师大1999研)7,简述现代教育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特点。(浙江大学2001研)1.2.3论述题1.理解“教育是科学,它具有客观性,严密性和逻辑性,任何温情脉脉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似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西南师大2002研)2.论述科学发展对教育研究的影响。(首都师大2002研)3.试论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南开大学2004研)4甲试析教育与时俱进的主要表现形式。(武汉大学2003研)5甲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华东师大2004研)(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1.试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基本精神。(上海师大2002研)2.以历史为线索,说明教师职能的演化与教育学学科形成及发展的关系。(苏州大学2002研)3.试较全面而准确地界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并阐明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浙江大学2003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3.1名词解释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2.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代表人物为曾琦、李瑛等。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1923年10月,同李瑛合著的论文集《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1925年又撰写成《国家主义教育学》一书,对国家主义教育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余家菊认为,所谓国家主义教育“即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其涵义是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发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护国脉。国家主义的教育主张中也含有一些合理因素。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突破国家主义教育的限制,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3.人本主义心理学:指20世纪50一GO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主要流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匾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4.科学主义思潮: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作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人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接受传统规范的惟一理由不过是,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它成了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例;当一切知识都成为科学知识之日,就是一切人生问题〔包括伦理道德问题)都得到解答之时。5.实验教育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生理学家米勒(]nhannesMiller)的倡导下,生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倾向于实验的独立科学,同时也为心理学准备了它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以及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下,作为其标志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实验心理学得以诞生和发展。冯特利用这个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教育家的早期教育实验很难和心理实验分开。无论在思想和方法上,实验心理学都为实验教育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rnstMeumann,1862一1915)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卿年,德国教育家拉伊(Wilhelm场,1862一1926)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随后众多的教育学家加以发展。实验教育学家认为,应该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间题。6.教育学:指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所谓规津,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7.永恒主义教育:指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4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漠视这些理性文化,社会就会因精神支柱的坍塌而立足不稳。他们甚至把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归因于道德问题和文化问题。永恒主义在极力推崇“永恒价值”的基调上,确立了“复古式”课程标准。他们还认为,好的教育在于使人逐渐认识真理而变得富有人性。8.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比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说,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这些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9.《民本主义与教育》:指杜威的代表作,代表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他们在教育土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谈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上义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杜威认为,“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应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第8一23章根据上述观点,对教育的目的、
本文标题:教育学考研真题第一章部分习题和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