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教育管理论文深化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教育管理论文:深化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深化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文章就实现教学管理高效率、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提出了明晰权责关系,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经费切块管理;明确教学任务,强化业绩考核等措施。以及在深化二级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改革思考我国高职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不仅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在校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有些院校甚至已超过万人。要管理这么庞大的学校,一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管理力度上,还是在监控力度上都会处于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的状态。学校管理的实践证明,不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效益和发展,而且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深化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既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对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二级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不少管理制度都沿用原中专校的制度,有的仅对原制度作一些修改。真正规范二级管理的制度缺位,造成院系二级管理的职责、权限和利益分配等不明晰;各职能处室之间、职能处室与系部之间、系部与系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2.系部缺乏自主权。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人事、财务、学生管理等方面下放了一定的权利,但总体来说,主要的人、财、物权集中在院部。表现在人事权方面,系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聘用教师,系部需要的教师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员要接受院部的指令。在分配权方面,核拨到系部的费用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费用集中院部,系部办学活力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也不利于调动系部工作的积极性。3.权责关系不明晰。不少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后,出现了职责下移到系部,而大部分权利仍集中在院部和职能处室,工作职责没有作相应的调整,一些职能处室仍习惯于向系部发号施令。职能处室之间一些工作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服务、指导的职能。4.宏观调控与监督检查不力。部分人财物权下放至系部后,有的院校对系部的管理考核、监督不到位,有的系部领导道德法纪观念不强,工作随意性大,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造成学校下拨的经费挪作他用,内部分配不合理,系与系之间教师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发生。二、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1.明晰权责关系,完善管理制度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后,首先是要明晰院校各职能部门和系部的职责与权利。院校层面应侧重于宏观管理、制定政策、配置教育资源,强化监督检查、指导服务等功能;系部主要履行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专业建设等职责,并享有相应的权益。由于原来许多校级层面的职责下移到系部,系部的职责多了,工作任务多、压力大了,如果职能部门的职责不作相应的调整,将会产生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院系二级管理改革也无法推进。其次要修改完善管理制度。要站在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制定制度,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废止与二级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的陈规旧文,形成一套院系二级管理全新的制度体系。同时,各系部也要根据学校有关管理制度和自身的实际,建立系部层面的管理制度。系部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广泛征求本系教师的意见,加强沟通交流,使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系部制定的制度要报学校审核备案,便于接受学校的指导与监督。2.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经费切块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突破口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办学活力,充分调动和发挥系部办学的积极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改革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对调动系部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改革分配办法,完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分配要素和分配模式,完善教职工收入分配办法。其次要完善经费切块管理制度,把经费切块作为校系二级管理改革推进的切入点,实行一级审核、二级管理的经费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哪些费用进行切块管理,如何切块,这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主要可分以下部分进行切块,一是教师岗位津贴的部分,由系部考核后发放;二是学生管理费用,学校按生均管理费全部核拨给系部,由系部按照老师承担学生管理工作量和质的情况进行分配;三是教学质量考核奖,由系部依据教学质量考核情况进行分配;四是其他费用,如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费、科研经费、技能比赛奖励等,由学校对各系进行考核后核拨给系部,再由系部根据贡献大小奖励给相关教师。3.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业绩考核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关键要达到调动系部办学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强化日常考核检查。如果部分人、财、物权下放至系部后,系部工作目标不明确,学校对系部的管理、指导、检查、监督不到位,就可能导致许多工作得不到贯彻落实,甚至偏离学校发展整体目标。因此,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考核,这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各系的实际明确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提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要求,并强化业绩考核。学校要制定《系部工作考核办法》、《教学管理工作考核细则》、《学生管理工作考核细则》等,逐步完善学校对系部的以及系部内部的考评制度等。考评制度不仅要有量的考核,更要有质的要求,要实行百分考评制,对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标准和分值考评工作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能量化的要尽可能量化。考评的结果作为学校兑现奖惩的依据,使考评的压力转变为系部教职工改革发展的动力。4.实行宏观调控,完善约束机制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保证权力没有监督和约束,就会滋生腐败,没有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仅仅依靠人们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力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在权力下放的同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以政策引导人,以法规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保证。一是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不仅要完善校级层面上监督管理制度,而且要完善系级层面的监督管理制度。校级层面上要完善校内津贴、奖金发放办法,核拨给各系部的学生管理费用,多少用于发放班主任津贴,多少用于对班主任、辅导员的考核奖励等,学校要有明确的规定,防止各系之间差距过大或挪作他用等问题发生。二是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学校下拨给各系部的各种费用,要实行校级审核,系级管理。所有费用的发放、使用,都要经校职能部门的审核备案。三是要实行校务、系务公开。学校有关规定要让全校教职工知晓;系部制订考核与津贴分配办法要经过本系教师充分讨论,奖金津贴分配情况要向本系教师通报或公示,接受大家的民主监督。学校对系部整体工作和系部负责人进行考核把团体考核得分和系部领导个人得分捆绑在一起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级、奖惩、岗位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同时,系部领导的奖金、津贴由学校考核确定,避免系部领导与教师在利益上产生矛盾。三、深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注意的问题1.要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深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讨的基础进行,切实将改革的进度、员工可承受的程度、改革的可控程度三者结合起来,既要积极稳步推进又要维护学校的稳定,将不良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2.要处理好学校与系部、系部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学校与系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学校主要行使宏观调控权、宏观管理权,保证整体的办学发展方向和办学效益。系部行使微观管理权,在内部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经费分配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职能部门主要行使考核、监督、指导、服务等职能。要在权责对等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划定各自的职责。既要防止“小系部”状态,系部自主权过小,很难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心;又要防止“大系部”状态,系部自主权过大,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协作配合困难,学校整体控制失灵等弊端。3.要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实行二级管理,应按照“宏观调控管理,微观放开搞活”的原则,既要让系部在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又要防止系部在教师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随意性过大;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体现灵活性。学校应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整改。[参考文献][1]张玉鹏.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四要素”[J].科技纵横,2009(10).[2]袁清武.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马能和,贲道鹏.高职院校推行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9(3).
本文标题:教育管理论文深化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4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