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页共页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1.世界上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经济意义的人是【B】A.舒尔茨B.斯特鲁米林C.丹尼森D.布劳格2.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最早的论文是美发表的【D】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D.沃尔什《人力资本观》3.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的观点属于【A】A.从属学科论B.独立学科说C.边缘学科说D.交叉学科说4.以下不属于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对象是【B】A.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B.教学规律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5.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是【D】A.舒尔茨B.斯特鲁米林C.丹尼森D.亚当.斯密6.“用之于人的教育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在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是哪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A.李斯特B.萨伊C.马歇尔D.马克思7.“复杂劳动等于多倍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持此观点的理论是【C】A.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B.沃尔什的人力资本理论C.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D.韦锥的教育经济学思想8.舒尔茨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估算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中,教育做出的贡献约占【D】A.20%B.25%C.28%D.33%9.丹尼森于20世纪60年代初,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估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约占【A】A.23%B.35%C.28%D.33%10.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A】A.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韦锥出版《教育经济学》B.1935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C.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经济意义D.舒尔茨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11.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主流派”的理论基石是【D】A.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B.社会资本理论C.社会化理论D.人力资本理论12.强调劳动力个性特征培养的一种人力资本理论是【C】A.筛选假设理论B.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C.社会化理论D.经济增长理论13.将教育与收入的关系描述为““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是以下第页共页哪个理论?【B】A.信号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C.经济增长理论D.经济发展理论14.我国最早出现“教育经济学”这个概念是1934年在《中国教育之经济观》一书中,由以下哪位提出?【B】A.杨贤江B.古楳C.蔡元培D.梁启超15.1984年9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正式成立,1985年学会与华中师大联合创办的杂志正式出版发行。【C】A.《教育经济学》B.《教育研究》C.《教育与经济》D.《教育与经济学》16.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称为【A】A.GDPB.GNPC.CPID.HDI17.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C】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18.反映政府教育投资水平的指标是教育支出占【D】A.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B.国民收入的比例C.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D.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称为【C】A.教育成本补偿B.教育投资分配C.教育成本分担D.教育成本核算20.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是【A】A.国家财政性拨款B.学生学杂费C.校产收人用于教育支出D.厂矿企业单位教育投资21.小学在校生人数占适龄儿童人数的百分比是【B】A.入学率B.毛入学率C.净入学率D.识字率22.以下选项不属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的是【D】A.正规教育B.在职培训C.劳动者的迁移D.应聘者对自身形象投资23.正式使用了“人力资本”概念并着重研究了教育与个人收益的关系的经济学家是【A】A.雅各布.明瑟B.西奥多.舒尔茨C.丹尼森D.贝克尔24.劳动力供给是指【C】A.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第页共页B.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C.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D.劳动者愿意并能提供的劳动时间。25.教育需求是指【B】A.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的需要B.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C.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D.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26.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称为【A】A.结构性就业问题B.一般性就业问题C.特殊就业问题D.过度教育27.教育投资是一种【C】A.纯消费性投资B.纯生产性投资C.消费性与生产性兼有的投资D.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投资28.教育投资具有连续性、递增性、固定性和等四个特点。【B】A.非盈利性B.非营利性C.非赢利性D.消费性29.教育投资的三大主体是【D】A.政府、家庭和学校B.学生、家长和政府C.企业、社会和国家D.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30.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A.利益获得原则B.能力支付原则C.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D.自愿原则3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是【A】A.免费教育B.成本分担C.成本补偿D.公共财政理论32.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构成【A】A.个人直接成本B.个人间接成本C.机会成本D.社会直接成本33.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称为【B】A.变动成本B.机会成本C.直接成本D.货币成本34.因增加1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叫做【D】A.机会成本B.社会成本C.资本成本D.边际成本35.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学生数量的范围内,费用发生总额不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称为【C】A.机会成本B.变动成本C.固定成本D.边际成本第页共页36.财政年度内由教育的经常支出而发生的成本称为【A】A.经常成本B.资本成本C.物质成本D.货币成本37.根据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料,按教育成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教育成本的方法叫做【B】A.实算法B.匡算法C.现金核算法D.会计核算法38.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和【C】A.易变性B.高效性C.多效性D.隐蔽性39.教育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效益称为【D】A.私人效益B.非经济效益C.直接经济效益D.外溢效益40.教育纯收益的计算公式为【A】A.教育收益总额—教育成本总额B.(教育收益/教育成本)×100%C.教育成本总额—教育收益总额D.(教育成本/教育收益)×100%40.确定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总量的上限主要依据【A】A.国家经济实力B.积累资金C.消费资金D.财政支出41.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B】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42.教师劳动一般有三种形态,其中,教师运用教材和各种教学手段发挥他们的劳动能力量,实际支出的劳动称为【C】A.教育劳动的潜在形态B.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C.教师劳动的流动形态D.教师劳动的隐蔽形态43.下列选项不是教师劳动力价值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是【D】A.教师本人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教师维持家属、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教师用来培训和提高自身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费用D.教师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而开支的费用44.我国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是【B】A.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B.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C.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D.计划经济理论45.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即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所投入的人力资本相符合;教师的收入水平应与所付出的劳动相符合;教师的收入水平实际上应其他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C】第页共页A.低于B.等于C.高于D.不能高于46.编制教育规划的原则包括: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和【A】A.整体协调B.概率推断C.惯性原则D.类推原则47.教育预测中的特尔斐法属于【C】A.定量预测B.专家评价法C.定性预测D.层次分析法48.以人口的增加、年龄的组合、教育状况及国家的长期性目标为基础,用教育规划来影响受过教育的人力供给,以满足个人对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教育规划编制方法称为【B】A.收益率法B.社会需求法C.人力需求法D.投入产出法49.以劳动力市场所需各级各类人力为目标来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方法称为【D】A.投入产出法B.收益率法C.社会需求法D.人力需求法50.教育长期规划的时间一般为【C】A.8年B.5年C.10年或10年以上D.10到20年左右二、名词解释(5分×4=20分)1.教育经济学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的学问,通过利用货币或不利用货币,在不同时期使用稀缺性资源为人们知识、技能、思想和品格等提供各种训练与开发——尤其是通过正规教育,并将它们分配给社会各成员和集团现在和未来使用。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般指结构的改变,包括三层意思:(1)经济量的增长;(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4.教育供给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受教育的机会。5.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6.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7.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第页共页费用。8.机会成本广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狭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9.教育经济效益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需要之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抵偿了教育和培训成本之后的余额或纯收益。10.学生资助经济学上的资助就是社会各方用财物来帮助学生。11.教育预测教育预测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多种社会因素过去与现在的相互关系,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方式等发展趋势作出推算,从而为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活动。12.教育规划教育规划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为满足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和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指标、规格和采取相应措施等拟定的计划或纲领。13.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14.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15.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16.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劳动力的数量。17.一般性就业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18.结构性就业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人找事”,另一方面又是“事找人”。19.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第页共页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微观角度讲,即探索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0.教育边际成本亦称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据
本文标题:教育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4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