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我国洪水保险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洪水保险问题研究姓名:丁灿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李明贤20041201我国洪水保险问题研究作者:丁灿辉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蒋建军.张润民.冯普林渭河下游防洪工程洪水保险的尝试与思考2005在介绍渭河下游防洪减灾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洪水保险尝试的提出、做法和认识转变,指出防洪工程不宜成为洪水保险的标的物,洪水保险的重点范围应主要局限于防洪区的生产和生活恢复,着眼于增强防洪区居民的承灾意识和能力.2.学位论文张美华防洪工程信赖对公众洪灾风险认知的影响——以开封沿黄地区与岳阳洞庭湖区为例2009随着减灾理念从“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灾害风险的认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洪水灾害强度大、频度高和灾情严重的特点,一直是我国灾害研究的重点。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在为人类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助长了人们对防洪工程的信任甚至依赖的心理和行为,导致对工程的过渡依赖而带来自身防灾意识和潜能的弱化,并逐渐在洪灾高风险区出现冒险行为。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调查样区,从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工程信赖的影响因素以及工程信赖效应下的洪灾风险认知变化三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回收有效样本831份,在excel2003和spss11.5的软件中主要采用频率统计和交互式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区域差异性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br 1.公众普遍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周边环境信息非常关注,比较熟悉所在地区的防洪工程类型,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0.55)。从区域差异显示,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具有趋同的普遍性。br 2.公众对工程的信赖高低与公众的受灾经历、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及居住地的微地势无关,但受当地防洪工程质量、居住地距风险源远近(如水域和防洪堤防)、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br 3.防洪工程信赖的增强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八成多的公众表示自己对洪灾的担心及无奈感减少,同时近60%的公众承认自己对洪灾的警惕性减弱。这样的一种灾害属性感知变化使得公众对灾害的态度倾向于依赖工程防灾和高风险区的可开发利用,并减弱了个体对灾害风险的估测。公众认为防洪工程的保护效应能使家庭的受灾风险概率降低30%-50%之间。这样的认知心理对于减灾行为倾向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的(比如扩大风险区的利用、不愿意从高风险区迁移),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比如愿意分担对工程的部分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的依赖性减弱)。因此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有利于正确地指引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及能力的限度,扭转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广泛开展对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能有效地实现风险转移,实现公众和政府的双赢。3.期刊论文齐慧卿.欧传奇.陈广志我国已建防洪工程商业保险可行性研究-水利经济2009,27(3)介绍了我国防洪工程现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已建防洪工程商业保险管理模型,分析了我国已建防洪工程修复项目进行商业保险的可行性.以浙江省文成县山塘水库引入商业保险为例,分析了该模型的应用效果,认为应用该模型可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并且可以为及时修复和加固病险水库提供经济保障,提高水库的安全性.4.学位论文杜国志洪水资源管理研究2005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等领域存在重视模型、算法等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模型和算法都非常创新,非常复杂,同时却很难应用。该文研究的洪水资源管理,紧密结合我国防洪实际工作展开,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对我国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洪水资源管理有四层含义,一是洪水管理,体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抗洪和洪水控制的理念;二是洪水资源,从资源的角度探讨防洪问题;三是洪水资源管理,反应了洪水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水资源管理的特性,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防洪减灾和资源利用的新方略;四是洪水资源风险管理,注重了洪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应用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防洪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洪水保险的重要基础研究内容之一。防洪风险不可避免,但是洪灾损失可以减轻,洪水资源可以利用。洪水资源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手段,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协调的办法,合理调整客观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基于防洪风险的利害关系,实现防洪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系统长远的最大利益。该文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洪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洪水资源化的模式与方法,进行了洪水资源化潜力与时机分析,从洪灾损失与洪水资源利用两个方面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实用洪水保险机制与实施办法研究。主要内容:1.研究提出了水基系统理论以及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洪策略。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水、涉水介质和涉水工程所组成的水基系统的存在、演进与稳定程度,定义了水基系统和谐度、演进率和稳定态等评价指标并构建了数学模型,为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维护河流生态健康、洪水资源管理等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在此基础上,该文结合工作实际和经历,对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洪策略,从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治水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2.研究了洪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方法。辨析研究了洪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分析提出了洪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防洪工作中如何运用资源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了洪水灾害与资源效应转化模式,提出了基于洪水资源潜力分析的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给出了洪水资源潜力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构建了洪灾与洪水资源耦合风险分析模型,并针对松辽流域进行了洪水资源潜力计算,提出了响应洪水资源利用需求的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法。3.研究了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及风险分析问题。应用风险分析的常规方法和手段,针对洪水资源利用问题,建立了洪水资源利用效益风险分析模型;研究了基于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洪水资源风险管理过程,构建了洪水损失率与资源收益率耦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洪水资源风险管理的思路与建议。4.实用洪水保险技术研究。基于对国内外洪水保险策略的分析,针对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水利防洪工程现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保险业发展概况,根据洪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建立洪水保险的期望效用模型,并通过作者在近年来参加的一些实际工作,提出了我国开展洪水保险的对策建议,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运行机制和体制的洪水保险框架意见。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洪水资源管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等提出了意见。5.期刊论文于景弘关于胖头泡蓄滞洪区洪水保险制度的探讨-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33(4)洪水保险制度是国家极力倡导和推广的一项新制度.文章针对黑龙江省胖头泡滞洪区(系松花江防洪工程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范围的社会经济具体情况,提出了4种保险险种,并分析了投保户与保险公司的保额和保费及赔付金额的相互关系.6.期刊论文钟景鼐.张美华.ZHONGJing-nai.ZHANGMei-hua防洪工程信赖对公众洪灾风险认知的影响——以开封沿黄地区与岳阳洞庭湖区为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30(2)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7.期刊论文严黎.吴门伍.李杰.YanLi.WuMenwu.LiJie密西西比河的防洪经验及其启示-中国水利2010,(5)针对密西西比河流域频繁不断的洪水灾害,美国的防洪策略也经历了唯堤论防洪、控制洪水、洪水管理、人水和谐等阶段.其防洪经验表明:高标准防洪工程、先进的流域防洪管理、高科技手段、完善的法制体系等的综合运用是防御洪水灾害的有效措施.8.学位论文张学明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研究2005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围绕这一理念,防洪减灾理论探讨和实践也成为新时期前沿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根据国内外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云南省防洪减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对策包括树立洪水管理理念,巩固和完善工程体系,配套建设非工程措施,建立投资保障机制,提高科技含量和防洪减灾决策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国内外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防洪标准、经费投入、洪水保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防洪减灾对策研究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性。2、研究分析了云南省洪灾主要由暴雨和洪水引起,以局部性洪灾为主。根据灾害的自然因素及特点,云南省洪灾分为暴雨山洪灾害、泥石流灾害和城市洪涝灾害。3、研究分析了云南省初步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以及防汛指挥系统、水文气象预报和防洪法规等非工程措施防洪减灾作用,对城市河道治理投入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云南省防洪减灾面临山洪灾害频发、洪灾损失增大、工程体系不完善、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和投资不足等五个方面的严峻形势。4、以洪水管理思想为指导,研究了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对策。通过研究,提出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云南省防洪减灾战略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对于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对正在编制的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云南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提出城市防洪减灾是新时期云南省防洪减灾战略转移的重点之一。要加快城市防洪规划编制,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互促进;把防洪设施建设与城市改造、土地增值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3、提出洪水风险管理。要开展洪水风险调查,绘制洪水风险图,划定洪水风险区,强化洪水风险管理意识,营造洪水保险社会氛围,实施洪水风险管理。4、结合云南实际,提出流域统一管理理念。防洪工程建设、江河防洪规划编制、实时洪水调度和防洪减灾决策都要贯彻这一理念。[1].9.学位论文苏布达长江中游荆江分蓄洪区历史演变、前景及风险管理探讨2005长江洪灾是我国为患最严重,频率最高,抗灾费用最大的自然灾害,堪称中国的心腹之患。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致灾因子-夏季降水,尤其是暴雨事件的增多,孕灾环境-河道束窄淤高,洪水调蓄空间减少和汇流时间加速及承灾体-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预示着未来长江洪灾可能加大的趋势。由于中下游地区洪水位普遍高于两岸洪泛平原,加上人口密集,我国目前仍在不断加强工程设施以防御洪水灾害。但试图仅运用各种防洪工程来达到控制洪水是难以实现的。工程设施都有设防标准,只能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效的防御常遇洪水。分蓄洪区是长江“蓄泄兼筹,以泄为主”防洪减灾体系重要组成之一。是发生超堤防宣泄能力或水库防洪库容的历史大洪水时的应急措施。本文运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资料、遥感影像信息和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蓄洪区设置以来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荆江分蓄洪区1952年的设置建设,1954年的分洪运用,1954年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1998年预分洪等重要历史过程,说明了分洪与发展之间形成的尖锐矛盾。并探讨三峡水库竣工后未来长江
本文标题:我国洪水保险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