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建筑经济论文发表格式及范文
论文题目姓名(作者供职单位省市邮编)----------------------------------------------------------摘要:本文研究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关键词:3-5个论文题目英文翻译作者英文单位信息英文翻译Abstract(摘要英文翻译):Keywords(关键词英文翻译):----------------------------------------------------------主体内容1.引文:通过铺叙,引出论点或观点(本文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2.对论点、观点展开论证、论述序列按2.12.1.12.1.2……2.22.2.1……3.结语----------------------------------------------------------主要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称/职务,主要从事工作或主要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地址;联系电话;邮箱请按以上六部分结构文章。具体见范文(附后)范文:对物业税改革立法的考量1*刘东1,2,张仕廉1(1.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2.重庆大学重庆400045)摘要:在物业税即将扩大“实转”试点的现实背景下,文章就物业税改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分析,厘清了物业税法与现行房地产相关税法的关系,指出沪、渝房产税改革立法合法,规划了物业税改革立法的路径,并就沪、渝房产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行了评析,强调物业税改革立法需社会公众参与。关键词:物业税;房地产;改革;立法PonderingOverToTheLawmakingofPropertyTaxReform应加入作者和单位信息的英文翻译Abstract:Basingitselfupontheactualbackgroundofenlargingthepilotrangeoflevyingpropertytaxsoonactually,thearticleanalyzes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thelawmakingofpropertytaxreform,andclarify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opertytaxlawandthecurrentrealestatetaxlaw.The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legislationofpropertytaxreformmadebyshanghaigovernmentandchongqinggovernmentislegitimate,andmapsoutthepathoflawmakingofpropertytaxreform,andmakesacommentaryoninterimproceduresandenforcementregulationofshanghaigovernmentandchongqinggovernment,andemphasizesthatlawmakingofpropertytaxreformneedsthepublicparticipation.KeyWords:propertytax;realestate;reform,lawmaking【作者简介】刘东,男,生于1971年10月,汉族,四川巴中人,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张仕廉,男,生于1960年9月,汉族,重庆合川人,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经济、房地产。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理论探讨、从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到一批城市相继开始“空转”试点、从“空转”试点再到沪渝的“实转”试点,物业税普遍实征的步伐渐行渐近。适时进行物业税改革立法,已成为我国立法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在此特别指出,沪、渝房产税试点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房产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的房产税并不是同一概念,其所指的就是物业税。本文就物业税改革立法作出一些初浅探讨。1.物业税改革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1.1必要性*基金项目:xxxx研究项目(课题)“xxxxx研究”(12GJB790023);目前我国针对土地和房屋的税种主要有: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契税以及印花税等,除正税之外,更有名目繁多的租和费。房地产税制存在的问题是:税种繁杂且交叉重叠;以税代租、以费代租、以费代税,这些租、费和税,除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处于房地产保有阶段,其余的全部发生在开发和流转阶段。保有阶段税种少且税负轻,其结果是不卖不税、不租不税、一旦租售则数税并课。[1]一方面,由于房地产的保有成本极低,引发了以投机为目的的炒房、囤房行为,使房地产资源配置格局畸形化,城市住房供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政府不能充分参与房地产在保有阶段增值的分配,只能任由其流向房地产的实际保有者,加大贫富差距。房地产保有阶段对税收的贡献程度极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物业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下表是2008、2009和2010年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占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单位:亿元)年份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两税合计占国家财政收入比例两税合计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2008680.34816.9061330.3528649.792.44%5.23%2009803.66920.9868518.3032602.592.52%5.29%2010894.071004.0183101.5140613.042.28%4.67%(注:数据来源于2009、2010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于我国将房地产税视为商品税,而不是财产税。二是在于建国以来,我国房屋产权模糊,明确的私有产权非常有限,产权制度不明晰,造成很难确立公平有效的物业税征收和管理办法。尽管在2004年宪法和2007年物权法颁布后,相关房地产税制的规范性行为准则有了明显发展,但房地产税制立法滞后,与其他经济制度、国家整体税制建设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极不协调[2]。《立法法》第8条规定: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立法法》第9条规定:对于税收基本制度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因此,物业税作为一个新税种在全国普遍开征,必须遵循税收法定原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国务院订立新的物业税法律、法规,以保证国家税法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税制结构的稳定性。1.2可行性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私有财产合法权益的明晰界定和法律确认,为物业税的立法和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扫清了物业税立法的制度障碍。目前,我国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的房地产很多都是产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即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但物权法第53条、54条、68条的规定对这些权利予以了肯定。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种权利都与一定的物质利益相联系,都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表现形式。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房地产物权不仅包括了房地产所有权,而且具体规范了房地产用益物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房地产担保物权(如房地产抵押权)等。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开来,土地使用权被赋予法律效力和相对独立的权利,明确了土地使用权是一种独立的财产权。虽然土地国有,但土地使用权也可以作为物业税的征收对象,因为财产税的征收对象是权利。因此,物业税不应拘泥于以私有产权为前提这一传统观念,物业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同样也可以单独作为物业税课税依据。[3]该法还规定,在房地产交易时,实行“房、地一体”的一并处分原则,即必须把房和地作为共同的交易对象。这些规定为物业税的构建提供了法律基础。同时,《物权法》为房地产在全国范围的统一登记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物权法》第10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实现对房地产在全国范围的统一登记,其所需相关信息的对接和共享并非难事。从2003年开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在北京、深圳、辽宁等10个省市分两批进行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这些省市的物业税试点虽然都属于“空转”,没有实际收税,但一切工作步骤都和真正收税一样。模拟评税试点从税基、税率、税负、税收收入等不同角度开展了数据分析,从物业税的内涵、实质和功能出发,对物业税的纳税人、课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起征点、减免规定、管理办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并制定评税技术标准、研发评税系统软件,这些工作为物业税的立法和开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011年,重庆和上海已分别正式实际开征物业税,将为物业税立法提供实践经验。2.物业税法与现行房地产相关税法的关系目前关于物业税改革的方案有三种。一是将房地产保有环节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税种取消或归并入新的物业税,并将征税范围由经营性物业扩展至包括自用住宅在内的所有城市物业;同时将税基由物业帐面成本改为市场评估值。二是物业税包括除土地出让金之外的现所有房地产税、费;同时将税基由物业帐面成本改为市场评估值。三是将现有房地产税、费合并为物业税,并把土地出让金由一次性缴纳分摊在物业税当中,按年缴纳;同时将税基由物业帐面成本改为市场评估值。[4]笔者主张采取第一种方案。实际上,新的物业税并不是简单地将目前的各种房地产租、税、费合并,而是针对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不是对现行房地产租、税、费的一种替代或者转换,而是有其独特的内容。除保有环节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外,当前不宜将开发、流转环节的租、税、费并入物业税,应在保持的情况下开征物业税,二者并行不悖。因为,一个是开发、流转环节,一个是保有环节。在此,笔者就物业税与土地出让金的关系作特别厘清。土地出让金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物业税则是政府因向业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使得物业增值而相应收取的对价。物业税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收取的一种税,分享的是土地的级差收益,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土地出让金则是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期让渡给土地使用者而收取地租的资本化,分享的是土地的资源性收益,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征税的根本依据是国家权力的存在,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关系,没有交换的对价,不可能讨价还价。而土地出让是一种特殊的交易行为,是特殊的讨价还价行为;土地出让金的标准不仅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是波动的;给付土地出让金的根本依据是取得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是获得一定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对价,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从财政收入渠道看,土地出让金应进入资本预算,物业税则应进入公共收支预算。世界上实行土地国有、地区所有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对国有或地区所有的土地出租、出让既收取租金或出让金,也征收物业税,两者并行不悖。例如,我国香港特区政府既收取批租土地的租金(即出让金),又征收具有物业税性质的差饷。如将土地出让金取消,或将土地出让金改为年租制而并入物业税,则将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第一,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公共服务,其短期财政收入锐减,将对其正常运转造成巨大冲击,地方政府将强烈抵制物业税改革。第二,没有土地
本文标题:建筑经济论文发表格式及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5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