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开题报告-中国政府应对跨国避税的对策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国政府应对跨国避税的对策研究姓名:年级:2013专业:财政学学号:4031330243指导教师:学历层次:学术学位硕士11、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长期以来,国际避税行为在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而国际避税的反避税研究也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避税的概念问题、国际避税的方式问题、转让定价避税、资本弱化国际避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避税及反避税问题提出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一)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对中国政府跨国反避税对策的研究比较多,相关文献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国防科技大学的张伟超教授(2005)对国际反避税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一篇题目为《我国国际反避税对策研究》的论文中,采用列举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定性与定量地研究分析了如何加大反避税力度和反避税的对策,拓宽了国际反避税的研究内容。文中提出的对策不仅注重加强立法,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还试图研究制定我国国际反避税转让定价的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法,以及国际避税港税制的实施方法。(2)西南财经大学的王国清教授(2009)在《我国国际反避税研究》一文中从跨国关联企业的界定国际避税的界定和国际避税现状三个方面对国际反避税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例举了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四个国家的反避税借鉴,阐述了我国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现状,分析了我国国际反避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建立有效的反避税工作机制、强化关联关系管理、积极稳妥开展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稳步推行预约定价制以及妥善处理两岸税收关系五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国际反避税工作的对策建议。(3)吉林财经大学的姜延迪副教授(2013)与其硕士研究生岳亮对国际反避税的法律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反避税合作法律问题及我国应对策略研究》一文中首先对国际反避税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反避税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艰巨任务。而后指出了反避税过程中各国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对OECD和欧盟等组织在反避税立法与实践中的避税行为规制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国际反避税法律协作问题的构想和建议,同时就国际反避税合作的法律协定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反避税工作总结和经验提取,为我国反避税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对其行进综合研究后得出了结论:2各国在维护自身政府利益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权力让渡,使跨国税收协助得到更好的执行,各国税务部门又能从中得到好的利益反作用。在共同建立国际税收组织之后,各国税务部门对跨国纳税人的监管将得到空前的强化,国际重复征税现象也将缓解甚至根除。国际情报交换将使税收合作更有效率,各国税务部门的管理更迅速更及时。我国要投入反避税国际大背景中,借鉴发达国家发布的科学、有效的反避税立法,根本改变我国对跨国纳税人“无法可依”的局面,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4)华东政法学院的陈少英教授(2006)指导其硕士研究生朱文君的《跨国公司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法律初探》一文中首先界定了国际避税的含义,进而界定了其行为性质——国际避税是脱法行为,并对其引起的后果作了相应的介绍。接下来文章对跨国公司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国际避税的六种主要方式以及国际上通行的对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对策及防范措施加以详细分析,力求对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与反避税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文章最后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反国际避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加强和深化我国反国际避税的思路和相关举措。此文通过对税法学角度剖析国际避税行为,并通过分析借鉴国际社会通行的反国际避税的对策及防范措施,对中国的反避税工作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国外文献综述许多西方学者也对跨国反避税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研究,总的来说,大体有以下:BoSandemannRasmussen(2003)建立的转让定价模型中,特别考虑所得税和关税等因素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影响。KunstmannRioseco,Matias(2004)从法治的角度分析的一般反避税措施,对避税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FrankStrobel(2005)、Chin-Yap(2006)从法经济学角度对避税现象的存在运行规律进行描述和分析,对避税现象的因果关系、法律性质进行研究。ValpyFitzgerald(2002)对资本弱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投资者如果以债权性投资替代权益性投资,当企业破产清算之前,关联企业的债权有可能得到事先清偿,有利于减少跨国公司利润的损失。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问题,国际税收协定是为了协调相关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税收分配关系,跨国公司的跨国所得等方面的涉税问题,通过谈判和协商所签订的一种对缔约国具有法律效力的税收协议,在大多数国家,国际税收协定是各国制定的国际税收规范的重要部分。3BoSandemannRasmussen(2002)侧重研究在不完全垄断市场和分权管理模式下税收要素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影响。PhilippeBacchetta(2002)论述了公平独立核算原则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转让定价方法,重点强调了劳务及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反避税措施,并详细介绍了转让定价的文件准备、法律程序等,具有很强的国际通用性和实际参考价值。SatishChand(2002)强调各国应加强对国际避税的监控措施和力度,根据不同国家税务机关的奖惩程度和对转让定价反避税力度的不同,在利润和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确定最优的转让定价策略。关于避税方法问题,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JosephE.Stiglitz)发表论文《避税通论》(TheGeneralTheoryofTaxAvoidance)(1985),斯蒂格里茨全面总结了避税的一般原则,概括了避税的方法,运用一般均衡法分析了避税的经济效应:某一税种的税负减轻会导致其他税种税负的增加;纳税义务会在不同纳税人之间进行转移,总结了影响避税效果的因素包括纳税人的非准确决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提出纳税人规避税收负担的避税方案,同时为税收改革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斯蒂格里茨的《避税通论》,为避税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避税的原则、方法、效应进行了科学定位,指明了避税问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国际避税的理论研究也是基于这篇论文提出的若干理论。康特(Kant,1988)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跨国公司对子公司不完全控股情况下的转让定价策略进行数量分析并检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雷弗尔(1956)是最早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转让定价国际避税问题的学者,将转让定价问题由会计学理论引入到经济学研究领域,对转让定价的定量分析开创了先河。赫希—雷弗尔运用经济学原理建立转让定价模型,但模型假设条件与现实状况有较明显差异,而后通过放松转让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的约束,运用实践效果和理论方法对转让定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PantelisKammas和ApostolisPhilippopoulos(2007)对赫希雷弗尔(1956)的模型做了进一步发展,在所得税税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来研究跨国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转让定价问题。邦德(Bond,1980)侧重研究在分权管理模式下税收要素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影响,选取税率为影响因子来具体分析税收要素对转让定价的影响。美国学者赫斯特(Horst,1971)与加拿大学者考匹绍(Copithorne,1971)侧重研究集权管理模式下税收要素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影响。4(三)国内外研究概述总的来说,目前跨国反避税的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对跨国反避税的相关法律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跨国的反避税问题还有许多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因此,本文将采用列举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定性与定量地研究分析了如何加大反避税力度和反避税的对策,拓宽了国际反避税的研究内容。本文提出的对策不仅注重加强立法,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还试图研究制定我国国际反避税转让定价的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法,以及国际避税港税制的实施方法。52、论文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基本内容中国政府应对跨国避税的对策研究0导论0.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0.1.1研究的目的0.1.2研究的理论意义0.1.3研究的现实意义0.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0.2.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0.2.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0.2.3国内外研究述评0.3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0.3.1研究的基本思路0.3.2研究方法0.4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0.4.1研究的创新之处0.4.2研究的不足之处1跨国反避税一般理论分析1.1跨国避税含义及基本标准1.2跨国避税成因1.3跨国反避税含义及基本标准1.4跨国避税与反避税的关系2我国跨国避税与反避税现状2.1我国跨国避税现状2.2我国跨国反避税现状2.3国际法相关规定2.3.1双边税收协定2.3.2中美税收协定3跨国反避税借鉴3.1西方国家的反避税税制63.1.1避税港对策税制3.1.2转让定价税制3.1.3资本弱化税制3.1.4防止滥用税收协定的措施3.2美国跨国反避税借鉴3.2.1反避税的一般性规定3.2.2反避税的特殊性规定3.3英国跨国反避税借鉴3.3.1对个人避税活动的制约3.3.2对公司避税活动的制约3.4西方国家反避税对我国反避税工作的借鉴3.4.1综合使用转让定价调整方法3.4.2加大处罚力度4我国跨国反避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4.1我国跨国反避税面临的主要问题4.1.1利用转让定价避税4.1.2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4.1.3利用税收协定避税4.2我国跨国反避税问题的原因分析4.2.1通过纳税人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4.2.2通过征税对象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4.2.3纳税人、征税对象不转移进行国际避税5我国政府应对跨国反避税的基本对策(二)理论与现实意义我国进入WTO后,从有限的局部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经济融入到全球一体化之中,跨国纳税人日益增加,而各国间的税收制度差异,为国际间避税提供了条件。由于避税给跨国企业带来极大利益,许多跨国企业往往聘用税务咨询专家专门从事避税活动,造成巨大的税款流失。而我国原有经济体制造成反避税观念淡薄,对于反避税研究起步很晚,研究内容单一,目前仅就关联企业转让定价做出了规定,却没有制定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法,实际中难以发挥其作用。另外,国际避税方法多种多样,不仅有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还有避税港、资本弱化、7优惠政策运用等等避税方法,所以国际反避税形势严峻。跨国企业避税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现象和致力于解决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更为重视跨国避税问题。当然,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问题也更显突出,但相对来讲,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均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理论分析和规范分析来研究跨国避税的新趋势,进而阐述跨国税源监控的内容和困难,并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提出强化跨国税源监控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税务部门跨国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的理论意义有两点:首先,有助于推进跨国反避税理论的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很有必要提出适合自身情况的跨国反避税理论,以完善税制及相关法律,维护我国的利益及尊严。其次,有助于推进跨国合理避税理论研究。合理避税的税收筹划有助于我国企业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跨国合理避税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合理避税理论的研究亟需深入。研究的现实意义有四点:1、有利于维护国家权益,充裕国家财政收入避税活动在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同时,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相应的减少;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权益难以在有关国家间正确划分,不利于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相反,反避税工作可以使税收大量、及时地入库,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间税收权益分配方面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
本文标题:开题报告-中国政府应对跨国避税的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8550 .html